首页 . 农学 . 作物学 . 耕作制度 . 基本耕作 . 翻耕

翻耕

/ploughing/
条目作者龚振平

龚振平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262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262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用有壁犁或圆盘犁翻转耕层、疏松土壤、破碎土垡的一种土壤耕作措施。又称耕地、耕田或犁地。

英文名称
ploughing
又称
耕地、耕田或犁地
所属学科
作物学

翻耕在世界农业中的应用历史悠久,应用范围广泛。中国在2000多年前就已开始使用带犁壁的犁翻耕土地。

翻耕深度根据作物种类、土壤质地、当地气候、季节等多种因素而定。如甜菜、甘薯等块根作物宜深耕;稻、粟等浅根作物宜相对浅些;黏土宜深耕,沙土宜浅耕;秋耕宜深,春耕宜浅;休闲地宜深,播种前宜浅等。中国的实践表明,在土层厚的地块从旧式犁的耕深12~13厘米增加到机引犁的20~22厘米或25厘米左右,常有增产效果。深耕结合施用有机肥,效果更为显著。

翻耕时期一般随当地气候、熟制和作物生育期而异。中国按不同的翻耕季节分为秋耕、冬耕、春耕和伏耕等4种,并选择能调节土壤水分、熟化土壤的适宜时间进行。就整个北方地区而论,伏、秋耕比春耕好处多,增产效果大。中国南方翻耕多在秋、冬季进行,利用干耕晒垡,冬季冻融,促进土壤结构的改善,又不致影响春播前适时整地。对于水田、低洼地、秋收腾地过晚或因水分过多无法及时秋耕的,才进行春耕。一般在作物收获后及早翻耕,有利于提高翻耕效果和整地质量。

翻耕有一定的后效期,即翻耕创造的疏松耕层能保持一定的时间。中国北方旱作农田翻耕后有2~3年后效,灌溉农田有1~2年后效。因此,土壤不必年年翻耕,否则矿质化过快,土壤养分耗损大,且不经济。但是为消除水田的还原性毒害物质,水田连年翻耕仍属必要。

最常用的翻耕农具是铧式犁。先由犁铧平切土垡,再沿铧壁将土垡抬起上升,进而随犁壁形状使垡片逐渐破碎翻转抛到右侧犁沟中去。一般铧式犁的犁壁固定,只能向右侧翻土。耕地时常用内翻法或外翻法,且通常是内、外翻法交替使用,以减少垄沟数。使用双向犁耕地时,采取梭行耕作法,向地的同一侧翻垡;耕后田间不产生犁沟和犁垄,有利于平整土地,普遍应用于坡地、水田和灌溉地。除铧式犁外,还有使用圆盘犁或铁锨翻地的,但翻土能力较弱。

优点:翻耕可以将一定深度的紧实土层变为疏松细碎的耕层,从而增加土壤孔隙度,以利于接纳和储存雨水,促进土壤中潜在养分转化为有效养分和促使作物根系的伸展。可以将地表的作物残茬、杂草、肥料翻入土中,清洁耕层表面,从而提高整地和播种质量,翻埋的肥料可调整养分的垂直分布;可将杂草种子、地下根茎、病菌孢子、害虫卵块等埋入深土层,抑制其生长繁育。翻耕对改良牧草地、绿肥地、残茬杂草地、施用有机肥多的地或开垦荒地效果尤佳。

缺点:在干旱情况下翻耕,常会因下层湿土被翻到上面而损失水分。在水土流失或风蚀地区,耕后土壤处于疏松状态,易引起水蚀或风蚀。翻耕作业耗能较多,且必须有表土辅助作业,所以成本较高。翻耕后土块较大且地表不平,一般需要配以耙压或旋耕,导致表土细碎裸露,容易产生扬尘,污染大气环境。翻耕容易形成犁底层,影响土壤蓄水能力和作物根系生长发育。翻耕后黏土上移,容易导致表层有机质含量下降和土壤板结。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