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间带随潮汐的涨落而淹没或露出,其宽度受海岸坡降的控制,海岸的坡降越平缓,潮间带的宽度越大;反之,潮间带狭窄。潮间带上部出露水面时间较长,干燥泥裂作用与潮上带相似,其下部常被海水淹没,受潮流和波浪的冲刷,海底的泥沙被改造和重新分配,具有较好的分选性和磨圆度。潮间带浅滩在地貌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特别是在粉砂淤泥质海岸),例如渤海湾西岸的潮间浅滩由陆向海可分龟裂带、内淤积带、滩面冲刷带和外淤积带四个带。沉积物自低潮线向岸,由粗变细。沉积物中富含蛤、蚶和蛏等软体动物,生物贝壳被激浪冲刷,常被水流带至岸边堆积成贝壳滩或贝壳堤。
潮间带
平均大潮高潮位到平均大潮低潮位之间的地带。即高潮被淹,低潮出露的海涂(潮滩)。
- 英文名称
- intertidal zone
- 所属学科
- 海洋学
根据潮汐活动的规律,潮间带有四条特征水边线:大潮高潮线、小潮高潮线、小潮低潮线、大潮低潮线。根据这四条潮线,将潮间带分为三个区:高潮区(带),又称上区,该区被海水淹没的时间短,只有在大潮高潮时被海水淹没;中潮区(带),又称中区,占潮间带的大部分,其上界是小潮平均高潮线,下界是小潮平均低潮线。该区每日可一次或两次干露和被海水淹没;低潮区(带),又称下区,位于潮间带下部,其上界是小潮平均低潮线,下界是大潮低潮线。该区大部分时间淹没在水中,只有在大潮落潮期短时间内露出水面(见潮坪)。
潮间带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互相作用最活跃的界面,是海陆相互作用的过渡地带,也是滨海湿地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物质和能量的转化远比其他地域迅速、剧烈。它不仅是大批濒危野生动物的栖居场所,也是河口和近海鱼类的索饵和繁殖场所;同时还是净化污水,消减陆源污染物入海通量的一道天然屏障。潮间带又是一个典型的环境脆弱带和敏感带,极易受到人类活动的破坏。沿岸排污和入海河流携带的污染物使潮间带成为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营养盐、重金属等的重要归属地之一。潮间带重金属除了直接对潮间带生物及通过食物链的生物富集和放大作用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外,还会由于该区域水动力和生物活动的影响,造成重金属的重新分布和释放,产生重金属的“二次污染”,直接危害近岸环境。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滨海城市污水的大量、长期排放在不同程度上对潮间带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一些难降解的有害、有毒物质,如重金属、苯胺、多氯联苯等在潮间带沉积物和生物体中不断积累,对潮间带生态系统、海水养殖业以及近海环境构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危害。同时,潮间带又将最先接纳来自陆源的污染物向浅海和远海扩散,是影响周边海域环境优劣的关键区域。
因此,研究潮间带环境质量,将直接关系到海洋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及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选择潮间带对其环境质量状况进行分析,是研究海洋生态环境变化的一种有效方法,并以此作为治理海洋环境的依据之一,为港口建设、滩涂养殖业发展提供生物学依据,同时对渔业等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人类的健康都有重要意义。
条目图册
扩展阅读
- 邓绶林,刘文彰.地学辞典.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
- 中国百科大辞典编委会.中国百科大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 国家海洋局科技司,辽宁省海洋局《海洋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海洋大辞典.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