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外国文学 . 希伯来-以色列及其他亚洲文学 . 缅甸文学

缅甸文学

/Burmese Literature/
最后更新 2024-12-03
浏览 342
最后更新 2024-12-03
浏览 342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英文名称
Burmese Literature
所属学科
外国文学

地处东南亚中南半岛西侧的缅甸,三面环山,西南濒印度洋,陆地面积为67万余平方千米。人口6038万(2012年统计),有135个民族,其中缅族占总人口的70%以上。缅甸文学所涉及的绝大部分是缅族的文学发展情况。

缅甸文学大体上可分为六个时期:上古至13世纪末(早期缅甸文学)、13世纪末至16世纪20年代(彬牙—阿瓦时期)、16世纪30年代至18世纪中叶(东吁—良渊时期)、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80年代(贡榜王朝时期)、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民族独立运动时期)和20世纪40年代末至今(独立以来)。

上古至13世纪末出现了早期缅甸文学,可以把这个时期称之为缅甸文学的肇始期。早在旧石器时代缅甸境内就留下了远古人类生存的遗迹。大约在公元初始前通过民族迁徙和融合就形成了缅甸境内诸多民族。缅甸各族民众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和民谣等口头文学作品。这些口头文学作品大多散见于流传至今的一些古籍文本中。系统搜集、整理、研究缅甸神话故事的首推廷昂博士,1933~1937年他整理出版过专集,有《月食》《拇指哥儿》和《三个龙蛋》等。整理出版缅甸各个民族故事最多的是吴拉,他在20世纪60年代曾整理出版过各族民间故事40余册。大量流传的民歌民谣有儿歌、舂米歌、插秧歌、鼓曲等。整理出版缅甸民歌民谣的第一人是吴波腊,他在20世纪50年代曾整理出版了《民歌集锦》三册。这些优美动人、绚丽多彩的神话、故事,健康向上、幽默乐观的民歌、民谣是缅甸最早出现的口头文学作品,口耳相传,直至今日。直至公元初始前后,缅甸境内几个主要民族开始先后建立了民族城邦式国家,且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字。而缅甸文大约是在11世纪初蒲甘时期才成熟的。开始将这些文字刻录在贝叶或石碑之上,有了缅甸的书面文学。初始时只有记叙文,后来带韵脚的文字和诗歌才逐步发展起来。12~13世纪流传至今的诗歌较少。最有名的要数《翠湖颂》与《卜巴神山》《自然律》等,但后两首是否是蒲甘时期所作尚有争议。

13世纪末至16世纪20年代正值缅甸彬牙、阿瓦王朝的年代,缅甸境内几个主要民族建立了几个小王朝,相互争霸,战乱不断,人称为缅甸的“战国时期”,人们思想非常活跃,王室官宦与佛教僧侣两大集团的人士都创作出不少上乘之作,缅甸文学进入成熟期。尤其是宫廷文学和佛教文学两类。缅甸的宫廷文学虽大多是应制奉和、歌功颂德之作,文字浮艳,内容单调。但因为人们大多把忠君与爱国看成一个统一的概念,其中遂出现了一些激励民族情感、爱国精神的好作品。佛教文学以弘扬佛法,解除众生愚昧为目的,大多以佛经故事为题材进行再创作,因为这些作品涉及普通民众的生活与劳动,所以也造就出一批成功的作品。这一时期出现的最成功的作家有好几位都是僧侣作家。比如,最富有创意的僧侣作家信摩诃蒂拉温达、最贴近民众生活的僧侣作家信摩诃拉塔达拉、山水诗人的先导僧侣诗人信乌达玛觉等。诗歌方面出现了“加钦”(舞盾歌)、“雅都”(赞歌)、“埃钦”(摇篮歌)、“茂贡”(记事诗)、“比釉”(佛陀轶事四言长诗)、“林加基”(长诗)等诗体。散文方面出现了缅甸的第一部小说《天堂之路》、第一部历史著作《名史》,还有名之为“密达萨”的诗文间杂的书柬体作品。

16世纪30年代至18世纪中叶是缅甸全境第二次统一的东吁—良渊王朝时期。缅族以武力统一了全缅,并大力对外扩张。宫廷文学、佛教文学都有不少新作。这一时期世俗文学有了突出的发展。缅甸文学冲破了宫廷与宗教两道藩篱,更多地融入了民间成分,达到了丰满期。活跃在文坛上的大多是俗人,僧侣作家少见。当时的作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时任平民大臣的巴德塔亚扎,他的各类作品很多,尤其是他创作的《农夫》等几首德耶钦(乐歌)直接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故后来人们赞其为缅甸王朝时代的新文学的带头人。还有一位女诗人信宁梅,作有“埃钦”数首,被誉为“反战者”“热爱和平者”的“人民诗人”。在他们的影响下,引发了那个时代民歌的复兴。当时出现的诗体很多。尤其是早已出现的“雅都”诗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无论是从数量上、艺术成就方面,还是从形式、内容等方面都比前人有了长足的进步。其中被后人称为“雅都王”的那信囊、卑谬纳瓦德基等人是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埃钦诗、十二季节诗等也是这一时期突出的诗体。散文方面出现了两部顶级历史名著;一部是汉达瓦底白象王时期一位孟族大臣彬尼亚达拉,依据阿瓦王朝年间一位佚名所著孟文史书《亚扎底律征战史》译成的缅文本;另一部是在1714~1733年由吴格拉编写出的缅甸第一部大编年史《缅甸大史》,全书共有三大卷21编,气势恢宏,洋洋百万言。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80年代是缅甸的最后一个统一王朝贡榜王朝时期。殖民主义者涉足缅甸,社会内部出现变化,缅甸集权王朝由鼎盛到衰落。但思想活跃,表现在文学创作方面,缅甸文学发展至极盛期。作家辈出,作品多样,成了缅甸文学集锦的年代。这一时期中最具影响力、成就最大的是人称缅甸的莎士比亚的吴邦雅,他的作品很多,不仅充满着文学的韵味,而且笔锋犀利,诙谐幽默,抨击社会弊端,同情广大民众,具有深刻社会意义。诗歌有了进一步发展,在四言诗更加成熟的基础上,其他各类诗歌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混合体诗,如连韵诗等。甚至有人用诗体写成正字典、辞典类作品,如:盛达觉杜吴奥著有《加威莱克那正字典》等。有不少在吸收外国文学营养后改造而成的词曲类作品,代表人物有:妙瓦底敏纪吴萨。戏剧文学在这一时期有了较大发展,除了上述吴邦雅外,有吴金吴,还有从泰文译成的大型宫廷剧《伊瑙》《罗摩》等。僧侣作家敏巫大法师吴奥巴达从巴利文译出了十大佛本生故事的八部,良甘大法师写成了散文体《五百五十本生》;瑞当底哈都创作了缅甸第一部神话幻想小说《宝镜》。这样缅甸的散文小说也从单纯描写佛经故事的“事论”,进一步发展到描写宫中生活的,或抒发畅想的宫廷小说、神奇小说的阶段。宫廷文学部分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宫廷女诗人崭露头角,如:信敏王后、梅贵、钦松、玛妙格礼、兰太康丁等。她们的闺情宫怨诗暴露了宫廷生活骄奢淫逸的一面,有一定现实意义。其他如写劳动人民生活的吴基与吴桑的短诗,揭露社会黑暗面以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激励爱国主义精神的塞耶佩的诗作也出现了。

19世纪80年代末至20世纪40年代中期是殖民主义统治缅甸的时期,是缅甸反帝民族独立运动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前20~30年,人们称之为缅甸文学的黑暗时期。20世纪初叶文坛上仍然很寂静,只有爱国诗人瑞当塞耶龙(后更名为德钦哥都迈)活跃在文坛上。正如作家敏杜温在后来发表的一篇评论中所说:“缅甸王朝覆灭以后,那种以上层人士的口吻,为了消闲解闷,借用别人的思绪,挪用旁人的笔法来写常见爱情苦恼的诗歌仍孤独地存在过,好像是第一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年代里出现的朦胧的雾霭。在这雾霭之中瑞当塞耶龙却甘心情愿用密斯脱貌迈这样一个古怪的名字对他所看不下去的恶劣时代进攻了。他划破了雾霭,迎来了黎明的曙光。”继德钦哥都迈之后,缅甸文坛在1930年前后出现了颇有影响的“实验文学运动”。一些青年不满文坛的现状,开始探索适合于向大众宣传民主、自由思想的文体与风格。红龙书社的成立标志着上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实验文学运动的影响深远,直至今日。从文体上看,这一时期最大的收获就是现代小说形式的兴起,不论是短篇或长篇都已成熟。诗歌方面代之而来的是新体诗,格律不再像以前那样严格。剧作方面出现了话剧、歌剧或说唱剧。总之这一时期是缅甸文坛思想上发生重大变革的年代。

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进入二战战后及缅甸独立以来时期。历经1946~1961年自由同盟掌权、1962~1988年奈温军人政权和1988年~2015年新军人集团执政三个阶段。由于连年内战,政局不稳,经济滞缓;各个方面对作家们掣肘,出版事业不够景气,影响了当代缅甸文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但是民主、独立的思想已经形成势不可当的潮流。绝大多数作家都被卷入这一大潮之中,在他们的作品中有所表现。从文体上来讲仍然以现代小说为主,散文有了很大发展,其他文体如剧作、诗歌等的创作仍不景气。缅甸独立前夕文坛上最突出的人物要数貌廷,他的描写抗战时农民生活的小说《鄂巴》是当时的代表作。独立后20世纪40年代末期至50年代上半叶缅甸文坛上出现了所谓实验文学运动再实验的“新文学运动”。独立后历届政府由国家宣传部下属机构“缅甸文学宫”牵头组织了历年国家文学奖的评奖和多次专题文学讨论会等都对缅甸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独立后各种各样的文学都有所发展。譬如:除了通俗文学(其中包括那些纯情小说、推理小说、科幻小说、武侠小说等)还大量存在外,暴露文学,以敏新等人的作品为代表;叙史文学,以吴登佩敏等人的作品为代表;寻根文学,以宣扬本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小说等,代表人物是加尼觉玛玛礼;改革文学,宣传理想化模式社会的作品,如敏昂、那加山貌基辛等人的小说;铁窗文学,以八莫丁昂、吴拉为代表;军旅文学,以铁拉西都为代表,都有一些佳作问世。这一时期缅甸的翻译文学也有较大发展,其中这方面最有成就的杰出作家就是妙丹丁,他译了不少世界名著,如:L.N.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M.米切尔《飘》、M.高尔基《童年》和曹雪芹《红楼梦》、曹禺《日出》《雷雨》等,因此也多次获得国家的翻译文学奖。20世纪80年代以后最受读者欢迎崭露头角的作家有摩摩茵雅、珠等人。

进入21世纪后,缅甸政治局势开始变化,新军人集团由直接掌控政权改为脱掉军装组成议会、政府的办法,2011年3月新一届政府上台执政。2015年底进行第二次大选时,结果却远离了军人集团的预期,民盟大获全胜组成了政府,迎来了真正的民主转型。人们企盼着随着这一大变动,缅甸文化包括现当代的缅甸文学也能迎来一个新的春天,得到更好的发展。

  • 姚秉彦,李谋,杨国影.缅甸文学史.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4.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