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献中未见对本病有明确记载。元代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一书中曾对“痧症”有过论述:“多在头额上及胸前两边有小红点在于皮肤者”“痧者,疹之通称,有头粗如粟”,故现在认为此类疾病属中医“痧”的范畴。
本病皮损多为散在分布的针尖至针头大小的多角形或圆形平顶丘疹,具有光泽,多发生在阴茎、腕部、前臂、腹部,女性阴唇及乳房下亦可见。病程长短不一,皮损经数周可自行消退,也可能维持数年,无明显自觉症状,可伴有黏膜损害和甲的改变。本病可发生在3~50岁人群中,男性略多见,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可与扁平苔藓同时存在。类似于现代医学的光泽苔藓。
本病的发生多因风热之邪外袭,搏结于气血,阻滞于肌肤经络所致;或素体不足,血虚痰凝,郁结肌肤,而使肌肤失养所致。
本病无传染性,无明显自觉症状,有一定的自愈性,通常不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困扰。皮损多呈一致性,为针尖至针头大小平顶或圆顶、坚实的圆形小丘疹,淡白色、银白色、正常肤色或淡红色。皮疹表面闪烁发光,多孤立散发而不融合,有时可见微小丘疹排列成线状,亦可密集成群。少数病例丘疹中心可见极小的脐形凹窝。轻轻摩擦某些皮疹,表面有微小鳞屑。好发于阴茎、龟头、下腹部、前臂、胸部、大腿内侧面、肩胛部,阴囊及阴唇也可发生,甚至会播散至全身。发于下肢者,有时呈紫癜状。搔抓后可发生同形反应,发于前臂者更易发生。掌跖部可受累,表现为局部皮肤粗糙增厚,甲板可发生点状凹窝、纵嵴增厚、变脆、开裂。唇、颊及硬腭等处黏膜可发生灰白色扁平丘疹。病程缓慢进行,但趋向自然缓解,可于数周内自行消退,有时可再复发,也可以持续多年不消退。
风热瘀阻证:病程较短,皮疹较广泛,丘疹呈淡红色或银白色,坚实,闪烁发光,伴心烦、口干,舌红、苔薄,脉弦。治宜散风清热、化瘀消疹,方用消风散加减。
血虚风燥证:病程迁延日久,皮损较局限,颜色较淡,皮肤干燥,伴头晕眼花,口干咽燥,舌质淡、苔薄,脉细弱。治宜养血祛风、润燥散疹,方用当归饮子加减。
皮损较局限者用5%~10%硫黄霜或黄柏霜外涂,每日2~3次;皮损散在者用三黄洗剂外搽,每日2~3次。可选用陈皮、透骨草各30克加水浓煎,先熏后洗,每日1次。可选用楮桃叶30克加水浓煎,先熏后洗,每日1次。
可做淀粉浴或糠浴。
针刺疗法:取曲池、血海、三阴交、足三里等穴。用补法,10次为一个疗程。
本病病程缓慢,无自觉症状,可自然消退,对全身健康无影响。应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清楚。多食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忌用刺激性的外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