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在临床上可见大小不等的斑块、浸润、鳞屑少许,或丘疹、水疱、血疱、坏死,或丘疹、结节等皮损表现。包括四种类型,各种类型均具备独特的皮损,并可有形态学变型。该病好发于青壮年,以男性多见,不易治愈。类似于现代医学的副银屑病。
逸风疮
以持久性、鳞屑性、炎症性皮疹为特征的皮肤病。
- 英文名称
- parapsoriasis
- 所属学科
- 中医药
本病根据皮疹形态,可分为点滴型、斑块型、苔藓样型、痘疮样型四种类型。
点滴型:较为常见。多见于青年,约2/3为男性。好发于躯干及四肢。为淡红色或红褐色针头至甲盖大小的丘疹或斑丘疹,互不融合,覆细薄鳞屑,无点状出血现象。自觉症状不明显。病程缓慢,半年左右可自愈,也有数年不愈者。皮疹消退后留暂时性的色素改变,但仍可有新的皮疹出现。
斑块型:较少见。好发于中年人。好发于躯干及四肢近心端,头面、手足偶可受累,不侵犯黏膜。为边界清楚的淡红或紫褐色硬币至手掌大小斑块,数目不定,或相互融合,可有浸润,上附细薄鳞屑,无点状出血现象。无或仅有轻度瘙痒感。常冬季加重,夏季好转。病情经过缓慢,一般不会自然消退,病程长者可出现苔藓样肥厚或萎缩,类似皮肤异色症外观。部分病例可进一步发展为蕈样肉芽肿。
苔藓样型:极少见。好发于颈部两侧、躯干、四肢及乳房处,极少见于颜面、掌跖及黏膜。为类似扁平苔藓的淡红或暗红色扁平小丘疹,覆细薄鳞屑,不易剥离,表面蜡样光泽,丛集成网状斑片,排列如带状,可有点状皮肤萎缩与异色症样改变。表皮可见真皮毛细血管。无自觉症状或轻度瘙痒。病程缓慢,不易自愈。
痘疮样型:又称急性痘疮样苔藓状糠疹,罕见。好发于躯干、上肢屈侧及腋部,不累及掌跖及黏膜。为淡红或红褐色针头至豌豆大的圆形丘疹,呈蜡样光泽,丘疹中央可见水疱或脓疱,中心凹陷如痘疮,并易出现坏死、出血及结痂。愈后留有光滑而微凹陷的瘢痕。自觉症状不明显,可伴乏力、发热、关节疼痛及淋巴结肿大等。病程可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经过,长短不一,可持续数月或半年,也可长达数年不愈。
逸风疮主要是由于嗜食辛温、辛辣、肥甘之品,或七情内伤、五志化火,热蕴体内,复感风邪外袭,风热相争,客于肌肤而发为滴状丘疹、斑丘疹块或坏死结痂;或素体虚弱,或伤于饮食,日久耗损气血,气血不足,气亏血燥生风而发为斑疹,细碎脱屑;或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运化失司,湿蕴于内,精微输布受阻而不能达于肌表,发为斑块浸润,色不红或淡红的丘疹。
本病中医治疗总的原则是凉血疏风、清热解毒、滋阴养血、健脾除湿、行气化瘀。在治疗上要内外合治,标本兼顾,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血热挟风型:皮损为四肢屈侧、躯干两侧为主的褐红或淡红色针头至甲盖大互不融合的浸润性丘疹、斑丘疹,覆少许鳞屑,刮之无点状出血,可伴咽干、鼻燥、便秘,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滑或弦滑。治宜凉血疏风、清热解毒,方用凉血活血汤合消风散加减。
血虚风燥型:病程较长,皮损为紫褐或淡红色浸润性扁平丘疹、斑块,细碎鳞屑,或网状斑片,或萎缩斑等,伴见口干欲饮、皮肤干燥、面色少华,舌红或淡红、舌苔薄少,脉滑细或细弦。治宜养血疏风、滋阴润燥,方用当归饮子合生脉饮加减。
脾虚湿蕴型:皮疹色淡,丘疹,斑块浸润,或苔藓样肥厚,或萎缩,或结节等,伴见纳呆、口不渴,或困乏、肢重等症,舌质淡红或胖、苔腻,脉滑细。治宜健脾除湿、养血活血,方用除湿胃苓汤合当归饮子加减。
可选用雄黄洗剂、三黄洗剂、颠倒散洗剂外搽皮损,每天2~3次;或大枫子油、甘草油外搽皮损,每天2~3次;或黄柏霜、清爽膏、芩柏软膏外搽皮损,每天2~3次;或取苦参、蛇床子、川椒目、明矾各12克,煎水外洗患处,隔日1次;或取侧柏叶、透骨草各60克,煎水外洗患处,隔日1次。
此外,还可选用矿泉浴、硫黄浴、糠麸浴等。
忌食辛辣刺激食物,急性期禁腥发之物;多食各种新鲜蔬菜、水果;慢性病程需注意进食优质高蛋白食物。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保持精神和情绪的稳定,避免工作学习过于紧张;保持肌肤润泽,干燥部位搽霜或油脂类护肤品;外用药不宜用刺激性太强的。
扩展阅读
- 杨志波,范瑞强,邓丙戌.中医皮肤性病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