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新经济地理理论,可以将产业扩散与产业集聚比喻为一个硬币的两面,由于受到市场不完全性、贸易成本和递增收益的影响,具有初始优势的地区会吸引生产要素流入,促进产业在本地集聚;
美国经济学家W.W.罗斯托然而,产业集聚也不是无限的,本地分散力会随着产业集聚规模的扩大而变大,生产要素流入减少,本地产业集聚水平开始下降,产业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分散化趋势,其中分散力来源于拥挤成本的上升和本地市场竞争度的加剧。
美国经济学家W.W.罗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1916-10-07~2003-02-13)首先提出了主导产业及其扩散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他认为,在任何时期的一个已经成熟并继续成长的经济体系中,经济增长能够保持是因为为数不多的主导部门迅速扩大的结果,而且这种扩大又产生了对产业部门的重要作用,即产生了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包括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向效应。罗斯托的这些理论被称为“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他根据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将经济成长的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即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挺进阶段、高额大众消费阶段。后来他在《政治与成长阶段》一书中又增加了一个“追求生活质量”的阶段。
产业扩散可分为近域扩散、等级扩散和产业转移3种类型。①近域扩散。是指临近区域的产业转移,是同一个等级的扩散,例如中国珠三角地区同等级的产业区因为原材料、交通、劳动力条件相当而进行扩散。②等级扩散。是上一个较高等级的地区对下一个等级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例如珠三角较大的工业区产业转至湘南较小的工业区。③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按照地理范围的不同,产业转移可以分为国家产业转移、区际产业转移和城乡产业转移;按照转入区与转出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可分为水平转移和垂直转移;按产业转移的程度不同,可分为局部转移和整体转移。
在不同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中,导致产业扩散的分散力有不同的来源。1991年美国经济学家P.R.克鲁格曼构建了经典的核心-边缘(Core-Periphery)模型,认为在不考虑住房、土地等非贸易品市场的情况下,市场拥挤和农业人口的非流动性推动了产业分散。随着劳动力向核心区流动,核心区企业数量增多,而边缘地区企业数量减少。这种变化趋势加剧了核心区企业争夺消费者的市场竞争,降低了企业的销售和营利能力,导致核心区企业支付的名义工资水平下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名义工资水平下降导致核心区劳动力流出,产业在空间分布上趋于分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