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在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完全竞争等传统主流经济学基本假定下,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应该是均匀的,与现实世界普遍存在的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现象相矛盾。为解释上述现象,1940年德国经济学家A.廖什在其著作《经济的空间秩序》一书中提出,规模经济(规模报酬递增)是理解经济空间形成的核心。此后,法国经济学家F.佩鲁和法国经济学家J.B.布代维尔(Jacques Raoul Boudeville,1919~1975)先后对经济空间的概念展开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佩鲁认为“将抽象空间扩展到经济科学中,可能会对经济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于1950年在《经济空间:理论与应用》一文中提出,经济空间“是由经济要素之间存在的经济关系来界定的”,并划分为计划所定义的经济空间、作为力场的经济空间和作为同质集合的经济空间3种类型。1966年,布代维尔在其著作《区域经济规划问题》中认为经济空间是“经济变量在地理空间之中或之上的运用”,并把经济空间区分为计划空间、极化空间和均匀空间3种类型,与佩鲁的3类经济空间划分具有异曲同工之处。
除经济学家之外,一些空间规划专家也对经济空间的定义进行了阐述。例如,美国空间规划专家J.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在《生活空间与经济空间:透视第三世界规划》一书中,认为经济空间是“抽象的、不连续的”且“开放的,可以向各个方向扩张”,“叠加在个人和社会空间之上,产生了国家经济、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