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 . 中医药 . 〔病证〕 . ﹝皮肤病﹞ . ﹝红斑和丘疹鳞屑性皮肤病﹞

硬斑癣

/lichen sclerosus et atrophicus/
条目作者孙丽蕴

孙丽蕴

最后更新 2024-02-24
浏览 193
最后更新 2024-02-24
浏览 193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皮损以边界清楚的瓷白色硬化性丘疹和斑块为主,晚期可形成白色萎缩斑,损害可以单独或同时发生在外生殖器和生殖器以外的皮肤的慢性炎症性皮肤黏膜疾病。

英文名称
lichen sclerosus et atrophicus
所属学科
中医药

本病若发生于女性外阴部,又被称为“阴痒”“阴疮”。如《外科通论》曰:“阴痒,三虫在肠胃,因脏虚蚀阴,微则痒,甚则痛,或外生疙瘩,或脓水淋漓”,《诸病源候论》云:“阴疮者,由三虫、九虫动作,侵食所为也……轻者或痒或痛,重者生疮也”。

本病类似于现代医学的硬化萎缩性苔藓。

本病外因多与风、热、燥、湿之邪相关,内因与肝、肾、脾之功能失常相关。本病多因肝肾不足,血虚精亏生风化燥;或脾肾阳虚,寒凝血脉不充;或肝郁脾虚,疏泄失职,运化失司,湿热下注;或营阴亏损,瘀血阻滞局部皮肤,肌肉失养而成。本病多见虚实夹杂,虚瘀并见,纯实者少见。

本病典型皮损为瓷白色丘疹、斑块及萎缩性斑片,其上可有黑头粉刺样角栓,质地较坚实。根据发病部位不同有不同表现。①发于肛门生殖器以外者皮损初为粟粒大小或更大的扁平丘疹,呈多角形、圆形、卵圆形,境界清楚,有光泽性白斑,紧密排列而不融合,部分损害中心稍凹陷,触之较硬。后期丘疹可融合成界限清楚的白色硬化性斑块,白斑中央有时可见张力性水疱、大疱,晚期皮损表面光滑,角质栓消失,呈略微凹陷、色素减退的皱纹斑。皮损好发于躯干上部、颈项、腋窝、臀部、大腿两侧、双侧乳房等部位。②发于肛门生殖器者多发于男女生殖器部位,且常是唯一受累部位。成年女性皮损为瓷白色丘疹和斑块,常伴有瘀斑区,毛囊口明显,表面角化过度,毛细血管扩张,周围有浅红色水肿区,光亮发硬;损害位于两侧阴唇间的沟槽内、小阴唇、阴蒂冠、阴蒂和会阴部,可延伸至腹股沟及股内侧皮肤;主要症状是瘙痒,晚间加重,严重影响睡眠。成年男性皮损多位于包皮内侧、冠状沟和龟头,偶尔累及阴茎、阴囊和生殖器以外皮肤;损害为瓷白色扁平丘疹或白色萎缩性水肿性斑片,表面干燥,严重者包皮硬化,弹性差,包皮末端常形成环状硬化带。本类型可并发恶性肿瘤,常见的是鳞状细胞癌、疣状癌、基底细胞癌和黑素瘤。③儿童发病率占10%~15%,约90%的患儿发生于外生殖器部位。女童患者的损害特征与成年妇女相同,男童常导致包茎。儿童患本病可自行消退。④发于口腔者皮损位于有鳞状上皮层的部位,如舌、齿龈和硬腭,表现为白色斑块呈网状或糜烂,常需组织病理检查与扁平苔藓等鉴别。

本病以益气养血、祛风止痒为主要治疗原则。

证型分类:①肝经湿热。皮损区以增生型为主,瘙痒症状明显,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治宜清肝邪热、燥湿止痒,口服龙胆泻肝丸,方用白斑1号方(苦参、黄柏、蛇床子、百部、白鲜皮、制首乌、红花、白芷、丹参、丹皮等)熏洗坐浴。②肝肾阴虚。发病平均年龄高,病程长,皮损以萎缩型为主,瘙痒不明显,伴见腰酸肢软、耳鸣、遗尿,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补肝肾,方用白斑2号方(苦参、白鲜皮、蛇床子、黄柏、补骨脂、制首乌、丹参、丹皮、防风、紫草等)熏洗坐浴。③血虚风燥。皮损萎缩干燥,如皱纹纸状,表面发硬,瘙痒明显,伴见心悸、失眠健忘,舌淡、苔白,脉细。治宜养血润肤、活血祛风,方用当归饮子加减,外用海风藤、威灵仙、鸡血藤、羌活、细辛、薄荷煎汤外洗。④阴虚血瘀。会阴及肛周皮损为象牙色萎缩性丘疹或斑块,自觉剧痒,伴见口干,舌暗红、少苔,脉细涩。治宜养血活血、通络止痒,方用活血消萎汤加减。⑤脾肾阳虚。外阴皮肤变白、萎缩或增厚,外阴痒痛不适,伴见全身乏力,四肢面目浮肿,纳呆便溏,腰膝酸软,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缓无力。治宜温补脾肾,可选淫羊藿、巴戟天、肉桂、菟丝子、川续断、桑寄生、补骨脂、吴茱萸等药组方内服。

针灸治疗:主穴取曲骨、横骨及阴阜、阿是穴,配穴取阴陵泉、三阴交、太冲、血海、中极、会阴、蠡沟、下髎、阴廉、足五里、百虫窝穴。每次均为单侧取穴,交替进行,选用0.75寸针,沿皮斜刺0.3~0.5厘米,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针刺穴位后取中极、会阴两穴进行艾灸治疗。

皮下注射:坐骨结节穴位注射维生素B12

穴位埋线:主穴为第5胸椎棘突上缘,配穴为第2腰椎棘突上缘,做套管埋线。

穴位照射:横骨、会阴、神门、血海、三阴交运用低功率氦-氖激光照射。

注意生殖器及肛周清洁卫生,保持干燥,着宽松质地柔软的棉织内裤,平时不宜穿过紧裤子;避免交叉感染,注意浴具、毛巾专人专用;注意安全,避免外阴部损伤;饮食均衡,补充维生素,不食辛辣或刺激食物;保持情绪乐观,心情舒畅。

  • 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