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 . 中医药 . 〔病证〕 . ﹝皮肤病﹞ . ﹝红斑和丘疹鳞屑性皮肤病﹞

紫癜风

/lichen planus/
条目作者张苍周冬梅
条目作者张苍

张苍

周冬梅

周冬梅

最后更新 2025-03-07
浏览 196
最后更新 2025-03-07
浏览 196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以紫红色多角形扁平丘疹、伴有口腔黏膜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慢性或亚急性皮肤病。发于口腔时常被称为口蕈。

英文名称
lichen planus
所属学科
中医药

紫癜风病名较早见于唐代的《食疗本草》。宋代《圣济总录》对其临床表现有较清晰的描述:“紫癜风之状,皮肤生紫点,搔之皮起而不痒痛是也。”

本病发于皮肤时以紫红色扁平多角形丘疹、发亮的蜡样薄膜为特点,发病四肢多于躯干,屈侧多于伸侧,尤以腕屈侧、踝周围和股内侧最易发病,也可以见于口腔。自觉症状不一,可有不同程度瘙痒。本病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扁平苔藓。

本病多因风热之邪搏结肌肤,郁久化热,阻滞经络而成;或因郁而不畅,气滞血瘀而成;或日久耗伤阴血,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而成。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的多以肝肾阴虚为基础,发于口腔者多因阴虚内热,虚火上炎所致;发于会阴者多因阴虚肝旺、湿热下注而致。

本病主要表现在皮肤和黏膜上,少数病例可有指(趾)甲和毛发病变。多见于腕屈侧、踝关节周围及股内侧。原发损害为多角形紫红色扁平丘疹,散在或密集分布,有时互相融合成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斑块,边界清楚,表面光滑发亮。用放大镜观察皮损表面可见浅而细的网状条纹,称Wickham纹。本病可发生同形反应。黏膜损害较常见,以口腔及外阴为主,表现为树枝状或网状白色细纹,可形成糜烂及溃疡。头皮受损可致永久性脱发。指(趾)甲常见症状是甲部增厚,亦可变薄,甲板有纵沟或嵴,重者可有甲裂缝。还可见有甲进行性萎缩,甲翼状胬肉。病程慢性,可持续数月至数十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溃疡性损害可出现疼痛。

本病应与散发的点滴状银屑病,以及发于颈项、肘部及腘窝等处的神经性皮炎鉴别诊断,必要时可以辅以组织病理检查进行鉴别。

证型分类:①风热相搏证。见于发病初期,病情进展迅速,皮疹广泛,紫色扁平丘疹,瘙痒剧烈,舌质红、苔薄,脉弦数。治宜祛风清热、活血止痒,方用消风散加减。②血虚风燥证。病程较长,皮疹较局限,皮色较暗红,皮疹融合成片状、线状、环状或疣状等,表面粗糙有糠状鳞屑,瘙痒难忍,舌质淡、苔薄,脉濡细。治宜养血祛风、润燥活血,方用当归饮子、润肤丸加减。③肝肾阴虚证。常发生于口、阴部黏膜。虚火上升则皮疹多发于口腔黏膜,皮疹为点状或网状条纹,甚至出现糜烂、溃疡,伴喉痛、咽干、口渇、性情急躁或情绪忧郁;若阴虚恋湿下注则皮疹多分布在阴部,表现为红而发亮扁平多角形丘疹,可融合成环状,伴有小便短赤、尿道口刺痛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补益肝肾、滋阴降火,方用知柏地黄丸、解毒养阴汤、清脾除湿饮加减。④气滞血瘀证。病程日久,复有新疹出现,皮疹融合成疣状肥厚斑片,色褐红或紫红色,瘙痒剧烈,伴有口干、便秘、溲赤,舌质紫或有瘀斑、苔黄,脉涩。治宜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方用血府逐瘀汤、活血散瘀汤加减。

外治法:皮损泛发、瘙痒明显者,可用中药浸浴疗法,选择清热解毒、祛风止痒的药物如马齿苋、白鲜皮、蒲公英、苦参等,做全身药浴;或外涂苦参酊、百部酊或土槿皮酊。皮损泛发者,用三黄洗剂外涂。皮损局限肥厚者,可用复方黄连膏、黑豆馏油软膏,解毒止痒、剥脱角质。损害发于口腔伴糜烂者,宜选用养阴生肌散、锡类散、西瓜霜、喉风散,喷涂患处;或以甘草、金银花、菊花、黄连、黄柏、细辛、肉桂煎水含漱。损害发生在外阴兼有糜烂,先用路路通洗剂洗涤患处,然后外扑珠香散。

本病病程慢性,预后良好。平时要注意休息,消除精神紧张,减轻忧虑。消除感染病灶,限制刺激性饮食,纠正胃肠道功能紊乱。切勿用热水洗浴或过度搔抓,以免发生同形反应。口腔黏膜受累者应避免酗酒、吸烟、假牙等刺激。

  • 赵炳南,张志礼.简明中医皮肤病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