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病,在明代的《外科启玄》中记载:“风热疮,此疮初则疙瘩痒之难忍,爬之而成疮,似疥非疥,乃肺受风热,故皮毛间有此症也”。中医又称本病为风癣,如《诸病源候论》中“……又有风癣,搔抓顽痹,不知痛痒”,还说明本病的病因“是恶风冷气客于皮,折于血气所生”。明代《寿世保元》认为风癣为四癣之一,“皆热客于皮肤之所致……毒之深沉者,为癣也,多因风毒夹热得之……莫不有虫者,治癣去风杀虫是也”。《医宗金鉴》称本病为“血疳”,认为“此证由热闭塞腠理而成,形如紫疥,痛痒时作,血燥多热”。
本病临床表现为圆形、椭圆形玫瑰红色斑疹,上覆糠秕状鳞屑,好发于躯干及四肢近端,春秋季节多见。类似于现代医学的玫瑰糠疹。
本病多因血热内蕴,外感风邪,致风热客于肌肤,腠理闭塞,营血失和而发病;或因风热日久化燥,灼伤津液,肌肤失养而致。热盛则脉络充盈,故肤现红斑;风邪燥血,则起鳞屑;风邪往来肌腠,故发瘙痒。
本病多见于青中年,女性略多于男性,春秋季节多见,好发于躯干及四肢近端,少见于颈部,罕见于颜面和小腿。部分患者有前驱症状,如全身不适、头痛、咽痛、关节及肌肉酸痛等,持续1~2周。病初在躯干或四肢某部出现一母斑,但常因无瘙痒而被忽略。母斑出现1~3周后,在躯干及四肢近端成批陆续出现与母斑相似、但直径小于母斑的斑疹,玫瑰红色或黄红色,圆形或椭圆形,表面有少量细碎糠状鳞屑。继发斑中央首先消退,皮疹边缘鳞屑更为明显,呈领圈样。皮疹边界清楚,互不融合,躯干部皮疹的长轴与皮纹走向一致。自觉不同程度的瘙痒。本病有自限性,一般4~6周可自然消退,少数可迁延数月或更长时间,一般愈后不复发。
本病治则是疏风凉血、养血润燥。在治法上应内外合治,标本兼顾。
证型分类:①风热血燥证,因过食辛辣肥甘厚腻,或心绪烦乱,五志化火,导致血热内蕴,复感风热之邪,或汗出当风,风热相搏,营血失和而发病。症见发病急骤,片状皮疹圆或椭圆形,色泽鲜红,上覆糠秕状鳞屑,分布上身为多,瘙痒明显,溲赤、口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清热祛风、凉血润燥,方用凉血活血汤加减。②血虚风燥证:因外邪蕴郁肌肤,日久不散,郁而化热,灼伤阴血,阴火内热,脾湿肺燥,肌肤失养而成。大多病程已久,皮损淡暗红,上覆少量鳞屑,细如糠秕,分布于躯干四肢,痒轻,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沉细弦。治宜养血润燥、消风止痒,方用当归饮子或养血润肤饮加减。
外治法:可用雄黄解毒散、化毒散等直接扑洒患处;亦可将雄黄解毒散、化毒散制成洗剂进行涂抹;或用三黄洗剂外搽皮损,每天2~3次;皮损干燥脱屑,可以用复方黄连膏、芩柏软膏、清凉膏等涂抹患处。
中药熏蒸疗法可用清热凉血、散风止痒的中药,如当归尾、白芍、侧柏叶、百部、地肤子、杏仁、甘草等。
①保持心情舒畅,不食辛辣及鱼腥发物。②注意皮肤清洁卫生,忌用热水烫洗。③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