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常造成流行,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多见于冬春季。任何年龄的儿童均可发病,以1~4岁者最多见。一般预后良好,愈后皮肤不留瘢痕。小儿得过水痘可终生不患此疾。本病中医、现代医学病名一致。
水痘病名最早见于宋代《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明代《古今医统》对麻疹、水痘和天花作了鉴别,清代《医宗金鉴》对水痘的脉因证治有完整的论述。
以发热,皮肤分批出现斑疹、丘疹、疱疹、结痂为临床特征的儿科传染性疾病。
本病常造成流行,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多见于冬春季。任何年龄的儿童均可发病,以1~4岁者最多见。一般预后良好,愈后皮肤不留瘢痕。小儿得过水痘可终生不患此疾。本病中医、现代医学病名一致。
水痘病名最早见于宋代《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明代《古今医统》对麻疹、水痘和天花作了鉴别,清代《医宗金鉴》对水痘的脉因证治有完整的论述。
典型的水痘分为疹前期和出疹期:①疹前期起病急,初起发热,体温大多不高,有咳嗽、清涕,食少等症。②出疹期全身皮疹,常在1~2天内出现,始见于头皮、面部,为红色斑丘疹,很快变成脓疱,疱疹呈椭圆形,大小不一、内含水液、疱浆清凉、周围红晕,常伴有瘙痒,继而结痂,痂盖脱离后不留疤痕。皮疹以躯干部较多,四肢较少,分批出现,此起彼落,可在同一时期,斑丘疹、疱疹、干痂并见。病情严重者,会出现壮热烦躁、神志模糊、咳嗽气喘、鼻翼痰鸣、口唇紫绀,或昏迷,或抽搐等症。全身水痘稠密甚至可累及口咽、阴部出现溃疡性损害,或皮疹出之不畅,疹色暗紫,疱浆混浊,周围红晕显露,肤痒难忍。
水痘的病因为时行邪毒由口鼻而入,蕴郁于肺脾两脏。邪毒袭肺,肺气宣降功能失常,故病初有发热、流涕、咳嗽等卫表证;脾主肌肉,邪毒与内湿相搏,外发于肌表而为水痘。若肠胃伏有湿热,或病毒深入时,则可出现气分症状,此时多为轻证,常表现为水痘稀疏、疹色红润、疱浆清亮,之后湿毒随疹透清解、疱疹结痂时愈。少数患儿平素体弱,感受邪毒后邪毒炽盛、内犯气营,则见壮热、烦躁、口渴、面红目赤、水痘密集、疹色暗紫、疱浆混浊等重证。邪炽气营阶段,因体虚邪毒化火、正不胜邪,易内陷转为变证,出现昏迷、抽搐等症,邪毒内陷后转变为厥阴心肝之证,或高热、咳嗽、气喘、鼻扇、口唇青紫等邪毒闭肺之证。并发变证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根据水痘的病因病机及证候特征,辨证主要辨轻重,轻证多在卫分、气分,全身证候轻微;重证多邪在气营、营血分,全身证候重;若出现神昏、抽搐或咳嗽气喘,鼻翼煽动,口唇紫绀等,则为变证。
水痘的治疗以疏风清热、凉营解毒为原则。清热宜分清表热、里热,表热宜辛凉宣散,里热应根据在气营血分之不同,分别施以疏风清热解毒、清热凉营解毒等法。对于邪陷心肝、邪毒闭肺之变证,以清热解毒、镇惊开窍、开肺化痰为主,必要时应采取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
①轻证:症见发热轻微、鼻塞流涕,伴有喷嚏及咳嗽,1~2日出疹,疹色红润、疱浆清亮、水疱周围红晕不明显,皮疹稀疏、此起彼落,集中在躯干部位,舌苔薄白,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解毒,方用银翘散为主方加减。②重证:症见壮热不退、烦躁不安、口渴欲饮、面红目赤,痘疹分布稠密、根盘红晕明显、疹色紫暗、疱浆混浊,或伴有牙龈肿痛、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质红或红绛、舌苔黄糙而干,脉数有力,或指纹紫滞。治宜清热凉营解毒,方用清胃解毒汤为主方加减。③变证:高热、咳嗽气喘、鼻扇、口唇青紫等,为邪毒闭肺,治宜清热解毒、开肺化痰,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减;若突然出现高热、神志模糊、昏迷、抽搐等症,为邪毒内陷心肝,治宜清热解毒、镇惊开窍,方用清瘟败毒饮加减,加用安宫牛黄丸清热涤痰开窍。
水痘皮疹较稠密、瘙痒明显者,用苦参30g、芒硝30g、浮萍15g煎水外洗,一天2次。
水痘疱浆混浊或疱疹破溃者,用青黛30g、煅石膏30g、滑石50g、黄柏15g、冰片10g、黄连10g共研细末,油调擦患处,一天1次。
炉甘石洗剂外擦皮损,一天2次。
本病流行期间,少去公共场所,控制传染源;水痘患儿应隔离至疱疹结痂为止,被水痘患儿污染的被服及用具应进行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及皮肤清洁;对于重症水痘患儿应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早发现变证。发热期间,须卧床休息、饮食清淡;预防抓破痘疹,引起皮肤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