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 . 现代医学 . 临床医学领域 . 〔康复医学〕 . 临床康复 . 儿童康复 . 小儿颅脑损伤康复

小儿颅脑损伤康复

/rehabilitation for infantile craniocerebral injury/
条目作者李晓捷孙颖
条目作者李晓捷

李晓捷

孙颖

孙颖

最后更新 2024-08-27
浏览 162
最后更新 2024-08-27
浏览 162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针对儿童颅脑损伤的康复评定及治疗。

英文名称
rehabilitation for infantile craniocerebral injury
所属学科
现代医学

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由各种理化因素所致的脑部伤害。外伤性颅脑损伤包括头皮损伤、颅骨损伤和脑组织损伤。

新生儿颅脑损伤,绝大多数是在各种原因难产时头经过骨产道和软产道受挤压所致,还有一部分是由于难产时实施器械助产所致。新生儿颅脑损伤与儿童颅脑损伤和成人颅脑损伤有着不同的特点。新生儿颅脑损伤由于其发病因素的特殊性,其颅脑损伤主要以闭合性颅脑损伤为主。新生儿颅脑损伤主要包括如下类型:

头皮外伤一般包括:①胎头水肿。②头皮挫伤。③帽状腱膜下血肿。④无血肿。⑤头皮撕裂伤。

颅骨骨折一般包括:①颅骨缝重叠骨折。②枕骨线性骨折。③凹陷性骨折。

脑损伤一般包括:①颅内出血。②脑挫伤。

是常见的外伤,其发生率仅次于四肢外伤,常见的病因:交通事故、失足跌撞、高空坠落、锐器伤、钝器伤和自然灾害等。其特点是闭合性和开放性损伤皆有之。儿童颅脑损伤主要包括如下类型:

头皮损伤一般包括:①头皮挫伤。②头皮血肿。③头皮裂伤。④头皮撕脱伤;

颅骨骨折一般包括:①颅盖骨线性骨折。②颅盖骨凹陷骨折。③颅底骨折。

脑损伤一般包括:①脑震荡。②脑挫裂伤。③硬膜外血肿。④硬膜下血肿。⑤硬膜下积液。⑥脑内血肿。

对颅脑损伤的病情严重程度和各种功能障碍进行科学的评价,不仅能了解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和功能障碍程度,对预后有一个科学的判定,而且能以此作为依据制定出合理的康复方案,确立科学的康复目标。

包括GCS评定、PTA期间长短评定以及其他常用指标:①昏迷程度和昏迷持续时间。②颅内压。③低氧血症和低血压。④运动反应。

在对颅脑损伤严重程度评价同时,还要对运动功能、言语功能、认知功能、大脑综合能力等进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对患儿的康复潜能和康复目标的确立做出科学的判定,才能对患儿的预后作出科学的判断。

小儿颅脑损伤常迅速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体征,有时哪怕是较轻的颅脑损伤,也会在伤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出现明显的颅内压升高,产生严重后果。所以,迅速对小儿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作出科学判定和对原发颅脑损伤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是非常必要的。救治包括急救及常规治疗:①止血。②保持正常循环,保持呼吸道通畅。③降低高颅压。④控制高热、烦躁、癫痫等。⑤预防感染。⑥预防应激性溃疡。⑦营养支持和应用神经营养药物。⑧手术治疗。

早期康复治疗应以良肢位摆放为基础,尽量避免过多的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因为患儿损伤后,即使经过复位和内固定,但仍存在诸多结构上的不稳定因素。过多的运动只会使病理生理过程的不确定性增加,造成二次损伤。早期康复包括:维持必要的营养、药物治疗、良肢位保持、按摩和神经促通技术、高压氧治疗、尽早下床活动等。

运动功能的训练:颅脑损伤后,常并发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单瘫、偏瘫或双瘫等,因此,改善和恢复肢体的运动功能便成为康复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可采用:①神经促进技术:通过中枢性反射、周围皮肤感觉和本体感觉易化等不同途径,建立正确的姿势和功能活动模式作用。②改善肌力训练。③拮抗肌肉痉挛训练:常采取放松训练方法,在舒适、稳定的体位下做肢体延伸下垂、旋转或摆动。④肌肉牵张训练:通过对不同部位的关节和肌肉的缓慢或快速牵拉来改善肌张力和关节活动度,但开始时幅度不要过大,以免产生意外损伤或诱发牵张反射加重痉挛。⑤平衡功能训练;坐位平衡训练、立位平衡功能训练、坐位起立平衡训练、步行平衡训练。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包括吃饭、穿衣、大小便能力的训练,有些患儿需要配合一些辅助支具才能完成。手的协调、控制和精细活动能力训练。

言语功能训练:包括口语表达、言语理解、恢复和改善构音、提高语音清晰度等。包括:失语症的语言训练、构音障碍训练。

感知障碍和认知障碍康复:主要是给予患儿反复多次的特定感觉刺激,使大脑对感觉输入产生较深印象,从而提高感知能力。常用的认知障碍康复训练包括:记忆力训练、注意力训练、思维能力训练。

辅助器具与矫形器:包括以下几方面:①辅助器具:应尽早使用辅助器具,训练患儿使用坐姿矫正椅、轮椅、腋杖、手杖等辅助支具完成维持姿势、移动、进食、清洁等各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②矫形器:应使用矫形器以抑制异常肌张力,防止关节变形和肌肉挛缩。可在综合评定的基础上给患儿使用上肢矫形器、分指板、踝足矫形器、膝踝足矫形器和髋膝踝足矫形器。

环境改造:应针对患儿障碍的性质、部位、严重程度以及患儿需参加的社会活动进行环境改造,为患儿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创造有利条件。

持续植物生存状态的催醒:至今还没有特异的、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主要以维持营养和预防并发症为主。其他常用措施包括神经营养药物的应用、催醒药物应用、感觉刺激、肢体运动与按摩、高压氧治疗等。

其他康复治疗方法:还应注意到儿童的心理特征,躯干侧弯、髋关节脱位、髋关节半脱位等结构性改变。

预防:小儿颅脑损伤及脊髓损伤的预防应分三级进行。第一级预防应对小儿进行健康安全教育,告知小儿判断并躲避危险环境,减少事故发生率;第二级预防应对损伤后的患儿开展正确的、及时的康复治疗,在恰当的康复时机教会患儿使用矫形器和辅助器具,最大限度地恢复患儿的功能;第三级预防应使患儿适应家庭、学校和社会,防止残损导致残障,达到残而不废。

预后:许多颅脑损伤的患儿都会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轻者表现为易惊、无原因哭闹、情绪不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烦躁等症状。重者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感知、认知功能障碍,心理行为障碍,以及大脑综合能力障碍等,给患儿、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伤害和压力。其预后与患儿损伤部位、损伤程度直接相关,也与是否接受康复相关。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