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瘫即功能受损涉及四肢。造成四肢瘫的病因可分为外伤性和非外伤性。①外伤性:颈髓损伤的患者中大约70%为外伤:如交通事故,工伤,运动外伤等所致挥鞭样损伤、颈椎骨折、脱位等。最易受损的部位为下段颈椎。②非外伤性:约占30%,如脊髓炎、脊柱结核、血管瘤、动静脉畸形、脊柱肿瘤、颈椎间盘突出、脊髓侧索硬化症等。
四肢瘫康复
针对由于椎管内的颈段脊髓神经组织受损而造成上肢、躯干、下肢及盆腔器官的功能损害或丧失的康复。
- 英文名称
- quadriplegia rehabilitation
- 所属学科
- 现代医学
运动和感觉障碍:损伤平面以下肢体和躯干肌肉功能可部分或全部丧失,上行感觉纤维的破坏可致损伤水平以下感觉减退或缺失。
体温控制障碍:脊髓损伤后,下丘脑不再控制皮肤血流或出汗水平。这种自主功能障碍导致内源性体温调节反应的丧失。
痉挛:中枢神经系统失去对脊髓的反射弧控制后,可发生痉挛。痉挛以高张力性、高活动性、速度依赖性牵拉反射增强和阵挛为特征。损伤6个月后逐渐增加,受伤后1年才能相对稳定。多种内外刺激会增加痉挛,包括姿势改变,皮肤刺激,环境温度,衣服过紧和情绪变化等。
二便控制障碍:表现为不同程度和类型的大小便控制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和神经源性直肠。大便障碍主要表现为便秘,大便失禁少见。膀胱的状态呈现两种类型:①反射性膀胱:逼尿肌的反射功能恢复后,经一定程度的膀胱充盈,可以引起逼尿肌的收缩,克服括约肌的阻力,完成排尿。反射弧是完整的。②自主性膀胱:病人膀胱呈弛缓状态,反射性收缩功能被破坏,可以通过清洁间歇导尿而使膀胱排空。
性功能障碍:四肢瘫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器质性性功能障碍,与伤后的时间、损伤平面和严重程度有关。
物理治疗:主要是改善全身各个关节活动和残存肌力增强训练,以及姿势控制和平衡能力。不完全性四肢瘫患者,部分可以恢复站立、行走能力。经过床上、床边的康复训练,具备一定的肌力后,患者可以逐渐开始进行站立、步行训练。同时可以利用水疗、电疗、光疗、生物反馈等物理因子治疗促进康复。
作业治疗:由于患者大都不具备手的抓握功能,因此需要借助自助具(万能袖带)完成进餐动作。该自助具还可用于完成刷牙、写字、击键等动作。但患者至少必须具备肘关节的屈曲功能,方可进行。颈5患者利用辅助具可自己进食,并可利用套索完成臀部减压动作。颈6、颈7患者经训练可独立完成进食动作。训练用的餐具如碗、盘应特殊制作,具有防滑、防洒功能。颈8平面损伤的患者可进行排泄、更衣、穿脱裤子、入浴、做家务、外出购物等方面的训练。将来条件允许时,如果汽车的控制装置进行适当的改装,颈7平面以下损伤的患者还可以进行驾驶汽车的训练。
文体治疗:选择四肢瘫患者力所能及的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对患者进行功能恢复训练,如轮椅篮球、网球、台球、乒乓球、射箭、标枪、击剑、轮椅竞速,游泳等。一方面恢复其功能,一方面使患者得到娱乐。
心理治疗:针对心理不同阶段(如否认、愤怒、抑郁、反对独立求适应等各个阶段)的改变制定出心理治疗计划,可以进行个体和集体、家庭、行为等多种方法。
传统中医治疗:利用祖国传统医学,进行针灸、按摩、电针、中药离子导入等手段,促进康复,另外针对并发症治疗,亦可广泛使用中药内服、外用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