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好的井对石油、天然气来说,是沟通油气层至地面形成油气生产的唯一通道,也是人们对油气藏进行观察和施加影响的唯一通道。在钻井过程中不断破碎岩层,设法取出岩屑,继续加深钻进。
钻井方法
采用不同的钻井设备、工具和工艺技术钻出井眼的手段。
- 英文名称
- drilling method
- 所属学科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钻井方法的发展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人工掘井、人力冲击钻、机械顿钻(冲击钻)和旋转钻。中国在利用钻井开发地下资源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在四川就已经钻凿了盐井,并创造了冲击钻。在北宋时代,人力绳索式顿钻方法得到了发展。1521年就钻凿了油井和火井(天然气井)。1835年在四川钻成深达1200米的火井,这是当时世界上最深的井。一般认为,机械顿钻(1859年)是现代石油钻井的开始。1901年发展了旋转钻井方法,以转盘带动钻柱、钻头破碎井底岩石,并用循环钻井液清洗井底。1923年苏联工程师研究出了涡轮钻具,并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得到广泛应用。随后出现的电动钻具和螺杆钻具(统称为井下动力钻具),在钻定向井中有着特殊的优越性。1991年,美国首次在得克萨斯州采用连续管钻井技术,成功地在一口老井中完成侧钻水平井,成为连续管钻井技术步入实际工业应用的标志性开端。经过近20年的发展,连续管钻井技术的应用迅速拓展。
可分为人工掘井、顿钻钻井、旋转钻井、井下动力钻井、连续管钻井五类。
①人工掘井。出现在1521年之前。1521~1835年出现了人工冲击钻井法。它是靠人力、捞砂筒、特殊钻头、悬绳、游梁等来完成的,实际上是利用了杠杆原理及自由落体的下落冲击作用来钻井的。其特点为破岩与清岩相间进行,冲击力小,破岩效率低,设备简单,起下钻方便。
②顿钻钻井。用钢丝绳把顿钻钻头送到井底,由动力机驱动游梁机构,使游梁一端上下运动,并带动钢丝绳和钻头产生上下冲击作用。破碎岩石又称冲击钻,是一种古老的钻井方法。顿钻钻机的天车台有3个滑轮,各通过一根钢丝绳用来下套管、捞砂和起下钻具。用顿钻钻井,钻进和捞砂必须相间进行。顿钻钻速慢,效率低,不能适应井深日益增加和复杂地层的钻探要求,逐渐被旋转钻所代替。但它有设备简单、成本低、不污染油层等优点,可用于一些浅的低压油气井、漏失井等。在美国等国家仍有一定数量的油气井用顿钻法钻井。在中国陕北延安地区的油井和四川自流井地区的盐井,绝大多数是用顿钻法打成的。
③旋转钻井。利用钻头旋转时产生的切削或研磨作用破碎岩石,是最通用的钻井方法。1901年美国首先使用,中国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旋转钻井比顿钻钻速快,并能处理井塌、井喷等复杂情况。按动力传递方式不同,分为转盘钻和井下动力钻两种。转盘钻是在钻台的井口处装有转盘,转盘中心旋转部分有方孔,钻柱最上端的方钻杆穿过该方孔,方钻杆下接钻柱和钻头。动力机驱动转盘时带动钻柱和钻头一起旋转,破碎岩石,井眼随钻柱不断加长而加深,岩屑随循环泥浆返至地面。
④井下动力钻井。利用井下动力钻具带动钻头破碎岩石。特点是:钻进时钻柱不转动,磨损小,使用寿命长,特别适于打定向井。井下动力钻用涡轮钻、螺杆钻靠高压泥浆驱动,电动钻具则用电驱动。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首先使用涡轮钻钻井。中国从50年代起先后使用涡轮钻和螺杆钻,主要用于钻定向井。电动钻需要特殊的带电缆的钻柱,尚未大量使用。
⑤连续管钻井。用连续柔性盘管代替钻柱进行的钻井方法。又称连续柔管钻井。连续管钻井系统主要由连续管钻机、循环系统、井控系统、辅助设备、井下钻具组合等硬件系统和连续管钻井工艺、专用软件等软件系统构成。其中,连续管钻机、循环系统、井控系统、辅助设备等构成了连续管钻井地面系统。与常规钻井地面系统相比,连续管钻井系统的钻井液循环与处理系统、井控系统及相关辅助设备并没有特别要求,两者标志性的特征差异在于连续管钻机。连续管钻井技术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一直备受关注。
主要有熔化及气化法、热胀裂法、化学反应法和机械诱导应力法。①熔化及气化法。采用电弧法、电加热法等方法,将岩石加热到1100~2200℃以上,使其熔化。②热胀裂法。采用电解法、强制火焰法等方法,将岩石加热到370~600℃,产生的热应力使岩石表面呈片状剥落。③化学反应法。使用高度活性的化学剂(如氟)来去除岩石,如氟钻井法。④机械诱导应力法。以去除单位体积的岩石所需的能量来计算,如冲蚀法、爆炸法、喷丸法等。这些方法抛弃了用钻头加压旋转破碎岩石的原理。缺点是这些新方法仍在试验阶段,如激光钻井破岩和电热能钻井。
激光钻井破岩新方法。激光是20世纪6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技术,在工业、国防等领域的应用日益显示其优越性。1997年开始,美国天然气研究所与美国国防部合作,对把激光技术应用于钻井破岩的可行性、成本、利益及环境影响进行了探讨,随后进行了专项研究。实验取得了鼓舞人心的结果:用6种岩石进行了100多块岩石样品的激光穿透实验,激光能穿透所有类型的岩石。研究的关键技术是激光器功率发生、效率和传输能力。
电热能钻井新方法。俄罗斯采用热熔法,把用特殊材料做成的高温“钻头”压在井底岩石表面,通过热作用使岩石成分的团聚状态发生改变,导致其岩石熔化。热熔法钻井过程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岩石的温度和热物理性质。圣彼得堡矿业学院用新型耐热合成材料制成的高温“钻头”,在砂岩钻孔模拟实验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岩石在高温焰流下发生破碎的机理是一个比较复杂、有待于深入研究的热动力效应问题,研究的关键技术是热动力效应——岩石和特殊钻头的研制。
钻井方法的应用和发展有利于勘探、开发和储存石油、天然气,从地下得到人们需要的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金属铀、地热等非常规能源。另外,大陆地质钻探、固体矿勘探与开发、地下水的开采以及特殊工程的建设都离不开钻井方法。
条目图册
扩展阅读
- 陈庭根,管志川.钻井工程理论与技术.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
- 熊继有,钱声华,严仁俊,等.钻井高效破岩新进展.2004,24(4):27-29.
- 贺会群.连续管钻井技术与装备.石油机械,2009,37(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