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材、内容包罗万象,既可随心所至而记述个人经验、情志,追求“闲话”境界,又可借以进行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讲究哲思、知识、理趣;在结构上笔随思路荡开,极具个人独立精神色彩;在写法上善于运用多种修辞策略与艺术手法,如闲笔、隐喻、滑稽、反讽等,推崇语言的灵动诙谐,见微知著,具有丰富的文本语言层次性。随笔的体式种类有随感录、对话、日记、书信、序跋文等。
在“随笔”这一文体名称出现以前,即有大量的随笔作品。现在的“随笔”概念主要源自西方。西方现代随笔的文体规范由法国人文主义思想家蒙田创立,英文称“essay”,该词源于法文“essai”,为“尝试”“试笔”之意。西方随笔作为一种议论文体,具有灵活、简捷,善以闲谈方式阐明见解、经验,并对时事暗含讽喻性的文体特征,是西方文学中的重要文体。日本在西方“essay”的启发下,建立起近代随笔观念。厨川白村在《出了象牙之塔》中指出,“essay”是随便即兴的闲话文学,是个人的、主观的、抒情的“自己告白”的文学,其兴味在人格的调子。其观点在经鲁迅1924年译介后,对中国的散文理论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四”以来,文学对现代随笔理论和创作都有很大的推动。《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都设置有《随感录》专栏,《语丝》《现代评论》《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更大力刊登随笔作品。随笔成为知识分子言说个人与社会的重要文字载体,是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棱镜。学界一度曾将西方“essay”译为小品文,后鲁迅及周作人更认可将“essay”译为“随笔”,并指出其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特点。鲁迅、周作人、林语堂、梁遇春、丰子恺、梁实秋、钱锺书等均是现代随笔大家。周作人的《苦茶随笔》、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等均为重要随笔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