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喀山。1921年毕业于喀山大学社会系。1937年又毕业于莫斯科第一医学院。1936年获教育科学(心理学)博士学位。1942年获医学(神经病学)博士学位。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研究脑外伤引起的心理障碍的诊断和复康,特别是脑额叶在心理过程中的调节作用。1945年后,作为莫斯科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心理学教学工作。1951~1956年,她在苏联教育科学院儿童缺陷研究所开展了言语对不同年龄的正常儿童和异常儿童的随意运动和调节作用的研究。1968年,成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与L.S.维果茨基(Lev S.Vygotsky)和A.N.列昂节夫(A.N.Leontiev)共同创立了心理的文化历史发展论,即维列鲁学派。主张心理学必须研究意识和高级心理机能(如言语思维、逻辑记忆等),开展了大脑的工作机制的研究,成为神经心理学的创始人。他确定了文化发展的生理学基础,即大脑的三级能区是意识活动的生理机制。他具体实现、展示了发展的符号是如何工作的。提出了“大脑的联合区”理论,认为脑机能的定位是一个有机的动态过程。他的这一理论打破了过去大脑机能定位的机械论观点。在《神经心理学原理》(Principles of Neuropsychology)一书中,他从脑的机能组织与心理活动、脑的局部系统及其功能分析、心理过程及其脑机构3个方面,论述了神经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另外著有《创伤性失语症》(Traumatic Aphasia)、《人的高级皮质机能》(Higer Cortical Function in Man)、《人脑和心理过程》(Human Brain and Psychological Processes)、《记忆神经心理学》(The Neuropsychology of Memory)等。
鲁利亚及其同事对残疾儿童的神经活动特点,尤其是智力障碍儿童的高级神经活动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得出如下研究结论:①大脑皮层的接通机能减弱是智力落后儿童的最重要的特点,这也是他们学习速度缓慢的重要原因。②条件联系的分化机能差是他们的第二个高级神经活动特点。③智力落后儿童的神经活动过程兴奋-抑制的过程较弱,没有足够的强度。④智力落后儿童大脑皮层的保护性抑制占优势,还没有开始工作就出现保护性抑制。⑤智力落后儿童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的相互作用存在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