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区具有多尺度性,即经济区有大有小,不同尺度的经济区的划分目的有所区别,从而形成类型多样、形式多元的各种经济区。依据经济区划履行功能的性质和种类的不同,可分为多功能综合经济区划和单一功能经济区划两大类。①多功能综合经济区划。是为了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合理组织地区内各行业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生产与非生产联系,建立合理的地区间的分工与合作,既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又能促进上一级经济区乃至全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②单一功能经济区划,是为了实现国民经济发展中某一特定目标的经济区划,如农业经济区划。
经济区划
根据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特点,对全国领土进行战略性划分。为中央政府生产力布局和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制订区域发展规划、企业进行区域分析活动提供科学依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反映,既体现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又呈现出发展过程和区域经济空间联系模式,是认识和管理区域经济的战略工具。
- 英文名称
- economic regional division
- 所属学科
- 经济学
经济区划的原则因各国经济制度和体制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但也有共同的原则,主要是:①区内相似性原则。这是经济区间相差别的主要依据。②地区生产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建立合理产业结构的原则。③地区经济中心、经济腹地与经济网络相结合的原则。④经济区界限尽可能与行政区一致的原则,包括原则上保持民族地区一致性的原则。⑤同级综合经济区之间在地理范围上不宜重叠或交叉的原则。
经济区划方法因对象类型不同而不同。就综合经济区划的方法而言,大致有:①聚类分析法。根据分类对象的不同而有多种不同的统计分类具体方法。②地域分工分析法。即先找出专业化生产区,再将经济上联系密切的地区归类。③经济中心分析法。根据各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影响范围确定经济区划。④区域划分标准化方法。1969年,为了满足区域分析和政策制定者的标准化需要,美国经济分析局(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BEA)先确定都市区作为基本结点,然后通过基本单元——县,与中心及其他县的联系关系和强度划分的经济地区(economic area, EA)。主要使用县域通勤流、产品流和报纸流数据,通过寻找与劳动力、产品和信息的结点相关的区域市场关系,确定经济联系,保证各区之间的劳动力市场和经济基础结构最大化。另外,针对问题区域,美国还有一个问题区域框架,即经济开发区域(economic development region)。美国经济发展署(Economic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on, EDA)按三个不同规模层次确定有资格获得发展项目的地区。对于只具有地方意义的项目,受援单位是“再开发地区”,可小到一个县,一个城市,一个印第安人保留区,或更小单元。援助资格依据许多标准确定,只要符合其中一个即可获得援助,并且这些标准会随着经济情况变化而调整。⑤空间联系划分方法。利用报纸流、交通流、长途电话流、物流、企业总部、银行联系等单个或多个指标,运用频率排序、多元统计分析等技术来界定区域或城市的影响区,得到具有相似联系格局的区域或城市簇。⑥空间相互作用模型。重力模型是应用最广泛的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其核心是距离对空间相互作用呈线性反比关系。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学者们对其进行了修正、扩展和一般化。当然,上述6种方法可以交叉使用。
欧盟标准地域统计单元(Nomenclature of Territorial Units for Statistics,NUTS)是欧盟区域数据统计、社会经济状况分析和区域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基本地域单元。NUTS主要以欧盟成员国的行政管理区域范围和人口规模为基本依据,划分为3个等级。根据2018年欧盟公布的NUTS2016版本,NUTS1有104个300万~700万人口的主要社会经济区域,NUTS2有281个80万~300万人口的落实区域政策的基本地域单元,NUTS3有1348个15万~80万人口的特殊问题区或功能区。为保持稳定性,每个NUTS体系版本一般使用3年,期间若欧盟成员国的行政区划发生变化,其所引起的NUTS改动将被纳入下一个新版本中。
针对问题区域框架,欧盟还有一个区划体系,即目标区域(objective regions)。为了评估结构基金援助资格,将目标集中确定为三大优先发展目标,其中目标1和目标2是地区性目标,目标3是主题性目标。目标1区域是在NUTS2层次上确定的,其他目标区域主要是在NUTS3层次上识别。2000~2006年,结构基金确定目标1区域是发展水平落后的区域,标准是人均GDP在欧盟平均值75%以下的地区;目标2区域是面临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困难的地区,同时还包括一些需要促进经济多样化发展的地区,目标3区域则是针对人力资源开发。2007~2013年,结构基金规划有新调整,同样确定了三大优先目标。目标1区域是缩小地区差距,新的目标1区域与上一规划期间的目标1区域标准相同;目标2区域是提升地区竞争力和创造就业,新的目标2区域包括原有目标2区域和目标3区域;目标3区域是欧盟地区协作,主要针对跨境地区。
在发达国家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单个规模较大的城市向四周扩张,出现郊区化趋势,且与周边地区经济社会联系日益密切,为满足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区域一体化发展需要,继1910年美国提出超越原有行政划分的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District)概念开展城市人口统计之后,1949年,美国预算署(The Bureau of the Budget)推岀标准都市统计区(standard 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 SMSA)的界定标准,包括三个层次,即大都市统计区(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 MSA)、基本大都市统计区(primary statistical area, PMSA)和综合大都市统计区(consolidated 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 CMSA)。标准都市统计区(SMSA),是由一个人口规模大的中心和与其联系密切的相邻地区组成的区域。其中,大都市统计区(MSA)是一个至少包括5万人口城市的地区,或者是一个至少有5万人的城市化地区且整个地区人口超过10万人;基本大都市统计区(PMSA)是人口至少有100万人,以一个大城市化县或具有密切内部经济社会联系的若干县为核心的地区;综合大都市统计区(CMSA)是由多个基本大都市统计区组成的大城市地区。
2002年,美国管理与预算办公室(U.S. 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 OMB)为了方便统计,废除了这一分类,提出一套新的都市区框架,即基本中心统计区(core-based statistical area, CMSA)框架,包括大都市统计区(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和微都市统计区(mic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两种类型,于2003年6月正式启用。根据美国管理与预算办公室的最新标准,都市区为1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区域以及以通勤量衡量的与之在经济、社会、空间各方面联系密切的外围区域。2017年,美国共有945个都市区,包括390个大都市区和555个小都市区。此后其他发达国家纷纷效仿,在美国模式基础上,根据本国国情设定和调整相关指标,如德国的空间规划区、加拿大的大都市普查体系、英国的通勤区、澳大利亚的国情调查扩展都市区、瑞典的劳动市场区、法国巴黎大都市区以及日本的都市区等。都市区的发展往往伴随设立跨行政区的区域协调管理组织机构或具有较高权威的大区政府、联合政府等,通过区域立法保障,推动独立的空间规划实施,促进空间治理和区域协调发展。
扩展阅读
- 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 刘本盛.中国经济区划问题研究.中国软科学,2009,(2):81-90.
- 杨开忠,姜玲.中国经济区划转型与前沿课题.中国行政管理,2010,(5):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