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学 . 戏曲学 . 戏曲研究 . 〔概念术语〕

戏曲写意性

/opera imaginativeness/
条目作者陈友峰

陈友峰

最后更新 2024-12-03
浏览 520
最后更新 2024-12-03
浏览 520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中国戏曲创作概念。

英文名称
opera imaginativeness
所属学科
戏曲

在戏曲创作和戏曲审美中,写意与写实是相对而言的。写实是创作主体根据创作对象在现实存在中的原有形态,通过选择、构思并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等主观思维活动创造出艺术形象体系。写意则是创作主体将创作对象或审美对象情感化,再将主观情感具象化,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物我合一,从而创造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宗白华《美学散步》)。在戏曲创作中,不仅需要客观的模拟,更需要主观情感和情思的融入,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创造出一个活泼灵动、空灵超脱的观念化的艺术世界。在这一艺术世界里,天地万物任我剪裁,主观情感发挥着主导作用,“唯情至,可以造立世界;唯情至,可以不坏虚空”(明沈际飞《题南柯梦》),在尊重现实生活逻辑的同时,更注重情感的逻辑、想象的逻辑。不仅要求“形真”,更要求“神似”,“妙在形似之外”(宋王若虚《滹南诗话》),做到“情境交炼,得意言外”(元顾瑛《迦陵音指迷十六观·制曲十六观》),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宗白华《美学散步》),在轻歌曼舞、密管繁弦中,创造出一个包蕴主观情感,映照现实人生,而又飞驭天表、变幻不已的虚灵世界。所以,写意不仅是戏曲的创作方法,也是戏曲的审美方式,更是戏曲追求的艺术精神。

戏曲艺术的写意性,首先体现在舞台时空的不确定性。戏曲舞台包蕴着主观情感,是一方充满主观联想和想象的观念化时空。一旦演出开始,随着演员的表演,空空的舞台便会万象丛生、变幻不已,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山山水水纷至而来。演出结束,舞台又回复到“空台”。其次体现在戏曲的程式化表演中。程式化表演是既是既定的范式化表演,也是简约化表演。它并非一览无余地将所要表现的一切呈现在审美主体面前,而是为审美主体提供一种联想指向,舞台上的形象体系将会形成于审美主体的主观意识中。故程式犹如上下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成语”,本身包含着丰富意蕴和几近固定的审美信息,只要将成语表达出来,其所蕴涵的丰富的传说、故事和意义及其特定的意涵,便会瞬间唤起主体的联想和想象,品悟其中的确指内涵。所以,程式化表演本身,就是表演主体的主观情思与充满丰富内涵的表演程式相互融合的结果。因而,这种表演本身就是写意的、简约的,它把大量联想和想象的空间,留给审美主体去补充。戏曲写意性,也体现在戏曲表演的抒情性、装饰性以及符号化道具上。写意性本身就包含着强烈的抒情性,赋予戏曲以诗性品格;装饰性的布景、符号化的道具,具有强烈的隐喻性和象征性,增强了戏曲舞台演出的含蓄美、意象美,提高了戏曲艺术的审美品格层次。

戏曲写意不仅是对戏曲美学特征的总结,也是戏曲创作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戏曲的内在品格及其特有的舞台呈现方式,同时也阐释了戏曲艺术抒情、畅情的诗性品格以及在艺术实践过程中的含蓄美、意境美的审美追求。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