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荒漠有七大集中分布区:北非、西南非、亚洲中部、西南亚、北美中西部、南美西南部和澳大利亚。
按成因可以把荒漠归类为:风力作用形成的沙漠、砾漠、岩漠和风蚀地;流水侵蚀形成的劣地和砾漠;土壤盐渍化形成的盐漠;低温生理性干旱形成的寒漠。通常干旱荒漠主要分布在经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南北半球15°~40°纬度范围内,气候大陆性强,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植被因缺乏水分而难以生存。干旱荒漠按地表物质组成分为沙漠、砾漠、岩漠、泥漠、盐漠等。按其所属地理位置,可分为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三个基本类型。赤道两侧的亚热带地区最为集中。寒冻荒漠分布在南北极地附近和高海拔高原、山地,因常年低温,水分呈固态,造成植物生理性干旱而难以生存。
20世纪40年代末期,荒漠化作为术语被提出。70年代初荒漠化问题开始引起全球的重视。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采用“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作为荒漠化的定义,并在会后签订《联合国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公约》(简称《防治荒漠化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