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加尔各答的一个刹帝利种姓家庭,卒于加尔各答。1883年毕业于加尔各答省立学院,翌年进入加尔各答市立学院攻读法律专业。大学毕业后,拜当时的印度教改革家罗摩克里希那为导师,决心投身印度的宗教改革运动。1893年,他打破印度教不许教徒出海远游的教规,只身赴美国芝加哥参加世界宗教大会,并在美国各地发表了数十场有关印度吠檀多哲学的演讲,颇受西方学术界重视。1897年回国,同年5月1日在加尔各答创立了以他老师命名的“罗摩克里希那传教会”。该组织后来成为印度最有影响的宗教改革社团之一。1899年,他又在喜马拉雅山麓创立旨在宣传和研究印度吠檀多哲学的“不二论书院”,其宗旨是研究和改革传统吠檀多哲学。同年6月,再度赴美国作学术演讲,并赴法国参加世界宗教史会议。
辨喜一生致力于印度吠檀多哲学的研究和传播,是最早提倡革新传统吠檀多的学者,因而被称为“新吠檀多派”的首倡者。他从客观唯心主义立场出发,认为世界的最高本体是“梵”,或称“宇宙理性”。梵是一种纯粹、独立的最高实在,不受规律支配,没有时空、方位、数量和质量等的差异。世界上任何现象,无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活动都是它的表现,都是它派生出来的。
辨喜认为,世界是由精神与物质两个方面组成的。物质和精神是平行的关系。他经常把精神方面称为“精神世界”,把物质方面称为“物质世界”,但他所谓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并不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是平行的关系,两者都是梵的表现,从本质上来说没有区别。
在认识论问题上,辨喜认为人的认识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感觉经验的道路,另一种是内省或直觉的道路。人类的认识产生于经验,称之为理性的认识,即从部分到一般或从一般到部分的认识,也是以经验为基础的,离开了经验就不能认识任何东西。科学研究就是以人的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从这方面看,辨喜的认识论具有唯物主义成分,他肯定人的正确认识来自社会实践和经验,离开了实践和经验就不会有正确的认识。
辨喜的民族主义理论是印度早期最有影响的民族主义理论之一。他提出一套民族复兴的纲领,核心是“行动的宗教和统一的印度”。他主张印度各民族、各宗教应当在印度精神的基础上联合起来,打破教派的对立和种姓的隔离,改善广大民众的劳动和生活状况,提高妇女的地位和权利,普及现代教育和科学知识,弘扬民族文化,发展工商业,尽快使印度振兴起来。辨喜的民族主义理论对后来的印度民族主义运动产生了很大影响。
辨喜留下了非常多的著作,后人将其编成全集8卷,其中不包括他的一部分译作。他的著作一般用英文和孟加拉文完成,有时也用梵文。涉及的问题极为广泛,体式也不拘一格,他关于哲学和社会理论的主要著作有《业瑜伽》《王瑜伽》《智瑜伽》《吠檀多哲学》《吠檀多的精神与影响》《实践的吠檀多》《佛教与吠檀多》《吠檀多哲学与基督教》《理性与宗教》等。被翻译成中文的著作有《现在开始练习瑜伽》(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胜王瑜伽 禅定之道》(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