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粉孢为半知菌类粉孢属真菌,未发现有性世代。专性寄生菌。耐旱,喜冷凉、高湿环境。菌丝寄生于寄主表面,无色,透明,有分隔。分生孢子梗直立,棍棒状,不分枝。分生孢子单细胞,无色,透明,卵圆形或椭圆形,串生于分生孢子梗顶端。
橡胶树白粉病
由橡胶粉孢菌(Oidium heveae)引起的橡胶树的真菌病害。
- 英文名称
- powder mildew of rubber tree
- 所属学科
- 植物保护学
橡胶树白粉病于1918年在印度尼西亚爪哇首次被发现,之后在乌干达、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和刚果等国陆续被报道。中国于1951年在海南首见报道。世界各地植胶区以及中国各省植胶区均有发生。病害特大流行年份可导致胶乳减产50%左右,大流行年份可导致胶乳减产30%,中度流行年份减产10%~20%。
该病危害嫩叶、嫩芽、嫩梢和花序,不侵染老叶,幼苗和成龄橡胶树均可受害。侵染叶片时,能够产生五种病斑,包括新鲜活动斑、红斑、老叶藓状斑、黄斑和褐色坏死斑。初期叶面有辐射状银白色菌丝,叶面上覆盖一层白粉,为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病严重时,病叶布满白粉,叶片皱缩畸形最后脱落只剩下树枝。危害嫩芽和花序时,会出现一层白粉,发病严重时嫩芽坏死、花蕾全部脱落,只留下光秃秃的花轴。枝条受害会出现枯萎和落叶。
病菌在胶林未落的病叶、断倒树嫩梢以及苗圃幼苗上越冬,经风、雨传播后,春季在大田橡胶树新抽叶片、嫩枝、花序上进行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夏秋季橡胶粉孢的菌丝和分生孢子在苗圃幼苗、断倒树枝梢、林下自生苗及成熟叶片残存的病斑上存活。
橡胶树白粉病全年都可发生,但流行于橡胶树大量抽嫩叶的春季。该病的发生流行与橡胶树抽叶物候期的长短、越冬菌量大小及冬季的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橡胶树新抽大量易感病嫩叶是病害流行的基本条件,越冬菌量与第二年病害流行强度及病害始见期出现早晚有密切关系。气候因素是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其中温度是主导因素,适宜的温度范围是15~22℃。低温阴雨有利于病害发生流行,降雨和日照对该病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
橡胶树白粉病预测预报可分为:①短期预测。根据田间调查,从物候、气候、病情3个方面分析当时病情流行和发展趋势,定出防治对象地段和施药日期等,以指导防治工作。②中期预测。在5%植株抽芽前,根据已经出现的前兆因子作为经验预测的依据。
凡具有下列2种或2种以上情况,可以预报橡胶树白粉病有流行的可能:①冬旱,上年第4季度降水量低于该地区历年平均值;②冬暖,上年12月和当年1月的平均气温在17℃左右;③越冬落叶不彻底,5%抽芽期落叶量在70%以下;④5%植株抽芽期早,具体日期因地区而异。例如,海南农垦橡胶研究所可将2月1日作为临界期,接近或早于此期的病重。
以化学防治为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根据短期预测结果进行防治,或抽叶率达到30%,发病率10%~15%时第一次全面喷药后,可能还需第二次全面喷药和局部喷药。主要采用化学农药,最传统的化学农药是硫黄粉,以预防为主兼具一定治疗作用。其他的有硫黄悬浮剂、粉锈宁、十三吗啉油剂和三唑酮等。可采用飞机、高扬程喷粉机、烟雾机和发油机等喷药机械。喷药时注意选取静风、气流平稳的气候。同时可以采用铲除越冬菌源,控制中心病株,以及在流行期全面喷药非感病期局部喷药的方法。
农业防治则可以对落叶严重的树采取修割,第二蓬叶老化时方能开割;合理施肥;对冬暖落叶不彻底年份使用人工脱叶方法,如喷乙烯剂;选用抗病性强、物候整齐的品种。
扩展阅读
- 范会雄,谭象生.橡胶树白粉病流行规律与防治技术.植物保护,1997,(3):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