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贵族拥有发达的丝织业是从侵扰、攻占华北平原开始的,汉族工匠始终是辽地丝织的基本技术力量。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等地,有一些官府的丝织作坊。还出现了若干著名产区,如宜州(今辽宁省义县)弘政县“世宗以定州俘户置,民工织纴,多技巧”,大凌河沿岸的“灵、锦、显、霸四州,地生桑麻贝锦、州民无田租,但供蚕织,名曰太后丝蚕户”。辽代丝绸当时已有很高声誉,如南京(今北京)的丝织、刺绣,甚至享有“精绝天下”的美誉。澶渊之盟(1004)以后,辽宋修好,每年双方都要互赠礼物,辽朝送去的高档丝绸还能引来北宋君主的赞叹。
在内蒙古及辽宁,辽代丝绸已经多次出土,它们品类众多,大多织造考究,图案精美。值得关注的现象有3个:①织金等饰金现象较普遍。②实用性刻丝发现较多。③联珠圈纹再现。前两个都同游牧民族的生活形态直接联系,即迁徙的生活适宜携带高价值的物品,而后一个现象的情况较复杂。从8世纪初开始,联珠圈纹就淡出中国装饰,但却几次发现于辽代的绫锦刺绣中。这或者说明北方草原的装饰传统与其以南不同;由于那里的上层社会珍视受赐物或钟爱精美制品,其装饰还会因之保留较早时代的汉地传统,或者是在展现同西方世界的联系。辽代确实同西亚有交往,史籍记录过大食国的请婚,考古学也提供了来自西方的玻璃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