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哲学 . 哲学 . 中国哲学史 . 宋元明清哲学

陆九渊

/Lu Jiuyuan/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527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527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1139~1193)  

中国南宋理学家,心学奠基人,陆王学派的开创者。字子静,号存斋。

英文名称
Lu Jiuyuan
子静
存斋
世称
象山先生
籍贯
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临川)
出生日期
1139
去世日期
1193
代表作品
《象山先生全集》

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临川)人。曾讲学于贵溪象山,世称象山先生。官至荆门军知军,颇有治绩。陆九渊不甚著述,留有《象山先生全集》28卷,外集6卷,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陆九渊集》。

陆氏家族聚族而居,谨于礼法,陆九渊受此氛围影响,自幼庄重,“端庄雍容异常儿”,他对天理人心的体贴与自信,不能离开这种“满门孝弟”的家风的熏陶。但在其心学思想的源头上,陆九渊自称是读《孟子》而“自得”。他的心学思想,主要来自对《孟子》思想的发挥。

陆九渊以“发明本心”为立言宗旨,“本心”是人心的本来之体,是一种不容已的道德情感,涵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于其内。“本心”是至善无恶的,人之有恶,乃是后天人欲遮蔽的结果。“本心”自然涵具义理,因此陆九渊又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为不可分“心”与“理”为二,否则就是“二本”。在功夫论上,陆九渊强调“先立乎其大”,也就是先“发明本心”,认为这是“易简工夫”,不可先胶着于文字训诂上。在与朱熹鹅湖之会上,陆九渊吟诗“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以此判别朱陆教法。陆九渊善用“本心”指点弟子,杨简因“扇讼”而悟本心无所不通,即此一例。在知行关系上,陆九渊主张“先知后行”,但他所指的“知”,其实是“良知”,而不是事物道理。所以,他说的“先知后行”与“先立乎其大”是一致的。

陆九渊强调“义利之辨”,曾应朱熹之邀在白鹿洞书院讲解《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章,学子有听至感动流涕的,朱熹也表示心服。陆九渊还认为这是判别儒释的关键。陆九渊具有强大的道德责任意识,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表达了对天地万物的道德担当。在读书方法与经典意识方面,陆九渊提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意思是以六经塑造我的道德意识与生命形式,以我的道德意识与生命实践诠释六经要旨,强调“发明本心”与“诠释经典”之间互动、互融、合一不二的关系。

陆九渊长期致力于讲学,门徒众多,他的心学思想在学生杨简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明代王守仁发展到了顶峰。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