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人。1935年,考入国立上海商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39年,攻读中英庚款基金会的在职研究生。1939~1949年,先后担任上海大成会计统计事务所查账员,国民党政府行政院苏浙皖区敌产处理局专员,国立上海商学院、苏州东吴大学、杭州之江大学、上海大华大学、光华大学会计学助教、讲师。1943年,为会计学教授。1949年,调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司工作,历任副处长、处长、副司长、司长等职。1979年起任财政部科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任财政部科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多所高校教授,是全国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高级专家。1985~1991年,任联合国国际会计报告与准则政府间专家工作组中国政府代表。 1983年,任中国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8年,任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兼法制委员会委员。1993年,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兼法制委员会委员、妇青委员会委员。1987年,补选为民革第六届中央委员。1988年,任民革第七届中央委员。1993年,任财政部会计准则中方专家咨询组组长、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准则中方专家咨询组组长、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1994年,任北京会计专修学院院长。此外,1980~1999年,任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1988~1992年,任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第一任会长,1992年起任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高级顾问。并曾担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委员,中国成本研究会副会长。
1980年,首次提出了“会计管理”概念,创立“管理活动论”,否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流行的“工具论”“技术论”,提高了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任职期间,主持起草新中国第一部《会计法》,发起重建和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独立或合作撰写论文、译文11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6部。主要著作有《会计原理》(与赵玉珉、娄尔行、葛家澍、吴诚之合编, 1963)、《注册会计师必读》(1997)、《怎样阅读会计报表》(第一版独著,1963 ;再版与夏冬林合编,1998)、《中国现代会计手册》(1988),《会计法规专论》(1989)、《经济大辞典·会计卷》(与娄尔行主编,1991)、《会计专题》(1987)、《社会主义会计理论建设》(1988)、《会计改革新思路》(1993)、《中国会计:理论与实践》(The Handbook of Chinese Accounting)(与杨继良合著,1998)。1951年,创办并主编新中国第一本会计杂志《新会计》,后兼任《工业会计》《企业会计》《会计》杂志主编、《会计研究》杂志主编与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会计理论探索丛书》主编。推动和引领了中国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建设,被公认为“新中国会计界的一代名师”“理财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