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魏晋南北朝文学 . 三国两晋散文(三国两晋文) . 【文学家】

曹丕

/Cao Pi/
条目作者傅刚

傅刚

最后更新 2024-12-03
浏览 685
最后更新 2024-12-03
浏览 685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187~226)

中国三国时期魏国君主、文学家。字子桓。

英文名称
Cao Pi
子桓
籍贯
沛国谯(今安徽亳州)
出生日期
187
去世日期
226

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二子,曹植同母兄。8岁时就能属文,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善骑射,好击剑。从小随曹操南北征讨,颇知武事。建安九年(204),曹操军队攻破邺城,曹丕入袁绍府,见甄氏貌美,遂禀白曹操而纳之。建安十三年,随其父南征刘表、孙权,经历赤壁之败。曹操退至谯,治水军,曹丕作《浮淮赋》。

魏文帝曹丕魏文帝曹丕

建安十六年,曹操以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时天下文人多集于邺下,曹丕以世子之尊,其弟曹植以公子之豪,并为文学领袖,景从者有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应玚、徐干、吴质、杨修等,形成具有文学意义的文学集团。文学史上称此时期为“邺下文学”。他们宴饮游乐,群相酬和,同题写作,彼此研磨。曹丕曾多次提起这个时期中的文学活动,数年之后他在《与吴质书》中充满深情地回忆说:“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时曹操嗣子未定,于曹丕、曹植二人并有所犹疑,然尤属意曹植。曹丕矫情自饰,多投曹操所好,于建安二十二年十月被立为魏国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位为魏王;十月,汉献帝禅位于曹丕,改元黄初。即位后,三次征吴都无功而返。黄初七年(226)五月病卒。

曹丕工诗,长于写情,文风清丽而婉约。清人沈德潜说:“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古诗源》卷五)“有文士气”是曹丕的诗歌总貌,也是他在诗歌史上的贡献。他的创作把五言诗引出了汉诗范囿,具有着意为诗的文人特征。他对汉诗的“变”可以从两个方面见出。

首先是个人情感的自重的抒发。曹丕努力于个人情怀的表达,他现存40余首诗,内容上基本是个人的喜怒哀乐。仅有的几首记事作品,也并不以时事为主旨,而在抒发“惆怅窃自怜,相痛惜”(《陌上桑》)的凄凉感受。曹丕这种以自我为中心,将个人情感体验上升为诗歌主题的创作方法,贯穿于他全部作品中。政治上他尽管可以是一个“矫情自包饰”(《魏志·曹植传》)的太子,文艺生活中他却是一个多愁善感、有血有肉的诗人。社会人生的分离仳合、自然界的春兴秋衰,都会在他心灵上引起震动。他极敏感而又细腻,多情而又钟情,内心世界的隐秘曲折竟能全部裸陈于自己的诗歌中,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毫不做作的自我。

曹丕对情感的体验,在那个时代是一流的。其作品似乎也专门围绕这体验而产生:在众宾欢坐的宴乐里,他会突然体会到“乐极哀情来,寥亮摧肝心”(《善哉行》);而琴瑟满堂,女娥长歌之时,他又为“为乐常苦迟”(《大墙上蒿行》)而心悲;同样日暖花开,谷水潺湲的自然景物,给他带来的却是“月盈则冲,花不再繁”(《丹霞蔽白日行》)的人生恐惧。作品《杂诗》采用了《十九首》游子题材,然而那“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的体验,甚至超过了汉末游子自身遭遇的切肤之痛。

曹丕五路下西川曹丕五路下西川

在曹丕的诗歌中,还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即代人言情。如《代刘勋妻王氏杂诗》《寡妇诗》《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作》《清河作》《见挽船士兄弟辞别诗》等,这些都是人生最为凄凉的事件,曹丕一一收拾入诗,抒发他内心与之相通的忧伤情怀。他的体验如此深刻,已经超过了代人言情的意义。

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是曹丕“变”的第二个内容。曹丕诗歌的文人化,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练绮丽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他善于选用清丽的词句,配以谐和的音韵,表达他纤细的情思。比如《燕歌行》第一首,用字遣词极有文采。他用“慊慊”形容游子对故乡的思恋,用“茕茕”形容思妇独守空闺的孤单。“援琴鸣弦”以下,用清丽的语言,切合婉转的情思,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思妇情念游子的复杂感情。诗歌中,他还化用《诗》《骚》的语言,如“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是提炼了宋玉《九辩》的诗句;“星汉西流夜未央”,使用了《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的成词。他虽然用词工丽,却保持了明白流畅的优点。因此,文人化语言的应用,仍然不失民歌的活泼清新。

除了追求诗歌语言的美之外,曹丕在艺术形式上也勇于创新。他的诗歌数量虽然不多,却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具备。其中,《燕歌行》是公认的中国第一首完整的七言作品。这种七言诗体和句句押韵的形式,一直影响到南朝才略有变化。后人都承认它是唐人歌行之祖。《大墙上蒿行》被清代王夫之赞为“长句长篇,斯为开山第一祖。鲍照、李白领此宗风,遂为乐府狮象”(《船山古诗评选》卷一)。

曹丕不仅开创了影响后人的艺术形式,而且其艺术创造力、敢于立“变”的勇气,同样也令后人心许。富于创造是曹丕的特点,他的一生在历史上留下许多第一。除了诗歌的创新外,他的《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也是第一篇系统的文学论文,而论文中关于“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观点,又是前无古人的开创。他主持编纂的《皇览》是中国第一部类书,其发凡起例,对后世类书的编纂奠定了基础。

曹丕的散文也很有成就。《文选》选录他4篇文章(包括《典论·论文》),文风温润畅达,如两封《与吴质书》,回忆昔日南皮之游,亲切平实,而文气充沛;抚今忆昔,颇怀慷慨之音。以曹丕、曹植为首的建安作家,于书、笺等文体中驰骋才情,赋予其抒情性、感发性艺术特征,对后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曹丕无论在创作上还是理论上,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博闻强识,才艺兼该”(《魏志·文帝纪》),但在当时关于他和乃弟曹植却有高下之论。《文心雕龙·才略》对此有所评论:“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隽,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迭用短长,亦无懵焉。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这是很公允的评价。

《隋书·经籍志》著录他有集23卷,又《列异传》3卷,《士操》1卷,均佚。明人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有《魏文帝集》1卷。近人黄节有《魏武帝魏文帝诗注》,注释较详,可参看。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