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学 . 植物保护学 . 植物病理学 . 植物细菌病害 . 马铃薯青枯病

马铃薯青枯病

/potato bacterial wilt/
条目作者冯洁徐进
条目作者冯洁

冯洁

徐进

徐进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164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164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由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马铃薯的细菌病害。

英文名称
potato bacterial wilt
所属学科
植物保护学

茄科雷尔氏菌(简称青枯菌),属于革兰氏阴性细菌,菌体杆状,两端钝圆,大小为(0.5~0.8)微米×(0.9~2.0)微米,极生1~3根鞭毛。寄主范围广泛,可侵染54个科的450余种植物,包括马铃薯、番茄等茄科植物,桑树、桉树、木麻黄等双子叶木本植物,以及香蕉和生姜等单子叶植物。青枯菌种以下划分为5个生理小种、5个生化变种和4个演化型。马铃薯青枯病主要是由3号生理小种、生化变种Ⅱ、演化型Ⅱ菌株引起,欧美称为r3bv2菌株,可在18~20℃条件下引起寄主发病,但仅能侵染马铃薯、番茄、龙葵和天竺葵等少数植物。

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马铃薯主要产区,每年造成的产量损失约9.5亿美元,严重威胁着马铃薯的安全生产。马铃薯青枯病r3bv2菌株被欧洲和地中海植物保护组织(EPPO)列为A2类检疫对象,被美国列为农业生物恐怖因子。

马铃薯青枯病属典型的维管束病害,在幼苗和成株期均可发生。幼苗期症状不明显,在现蕾开花后急性显症,表现为叶片或植株萎蔫,叶片浅绿或苍绿,下部叶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开始早晚可恢复,持续4~5天后,全株茎叶萎蔫死亡,但仍保持青绿色,叶片不凋落,叶脉及茎变褐,剖开可见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切面有菌液溢出。块茎染病严重时脐部呈灰褐色水浸状,切开薯块,维管束圈变褐,挤压时溢出白色黏液,严重时外皮龟裂,髓部溃烂如泥。

图1 马铃薯植株受害状(徐进摄)图1 马铃薯植株受害状(徐进摄)

图2 马铃薯块茎受害状(徐进摄)图2 马铃薯块茎受害状(徐进摄)

青枯菌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侵入薯块的病菌在窖里越冬,在无寄主的土壤中可长期存活。病菌可通过雨水、灌溉水、种薯、肥料、昆虫、人畜、生产工具等传播,从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进入维管束后迅速繁殖并堵塞导管,妨碍水分运输导致萎蔫。病菌从病组织散布到土壤中,借流水等媒介传播至健株,引起再侵染。发病适温为30~37℃,发病率在5%~20%,严重地块达30%以上。一般土壤含水量高,连阴雨后转晴,气温急剧升高,发病加重。

加强植物检疫,严禁从病区调种,规范种薯来源,建立无病良种繁育基地,选用抗病品种。实行水旱轮作或马铃薯与禾本科作物5年以上轮作。采用整薯播种,避免病菌随切刀传播,注意随时切刀消毒。采用高垄栽培,避免大水漫灌;及时清除及烧掉病残体,杜绝沤制肥料利用。在发病初期用铜制剂进行灌根处理。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采用氯化苦或棉隆土壤熏蒸剂处理种薯基质,减少种薯带菌率。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