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学 . 植物保护学 . 植物病理学 . 植物细菌病害 .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

/rice bacterial brown stripe/
条目作者范加勤

范加勤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105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105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由水稻噬酸菌(Acidovorax oryzae)引起的水稻上的种传细菌病害。

英文名称
rice bacterial brown stripe
所属学科
植物保护学

病原为水稻噬酸菌(A.oryzae),又称细菌性心腐病。为革兰氏阴性细菌,无荧光;菌体短杆状,大小为(0.5~1.0)微米×(0.9~2.5)微米,极生鞭毛1根,无芽孢,不产生荚膜。琼脂培养基培养,菌落表面光滑,圆形、隆起,灰白色半透明。自然情况下主要侵染水稻和野生稻。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在亚洲、美洲、欧洲均有发生;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湖北、浙江、江苏、江西、四川、台湾等。1956年日本首次报道了水稻细菌性褐条病,1998年中国首次报道了水稻种子上分离获得水稻噬酸菌。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在其他国家以苗期和分蘖期发生为主,在中国早、中稻的秧田期、成株期、孕穗期发病。在华南,早稻分蘖盛期到抽穗期多发,晚稻分蘖期到孕穗前期发病重;在华中、西南,早、中稻秧田多发。在其他单季稻区,如浙江、江苏等地,秧田、大田均有发生。临近水边、地势低洼等易受涝、过水受淹区域,水稻在成株期发病,一般情况下减产并不严重。

水稻分蘖期细菌性褐条病田间症状(谢关林摄)水稻分蘖期细菌性褐条病田间症状(谢关林摄)

病菌可在病残体或病株种子上越冬。病原菌经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稻苗长出第一片真叶时,即可侵染,产生明显褐色条斑症状,病菌借助雨水、灌溉水、农事操作等扩散传播,再侵染,发生范围扩大。淹水、低温易引起水稻发生细菌性褐条病。在秧田期发病最重,大田期以分蘖期发病重,幼穗分化期发生轻;偏氮肥、密植、生长嫩绿的田块发病重。

防控水稻细菌性褐条病以控制菌源、强化管理、培育壮秧等措施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种子处理、铲除越冬寄主,能有效减少病原菌初侵染来源,是控制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的重要途径;沟渠通畅,合理灌溉,防止淹水、串灌,控制氮肥施用量、增施磷肥、钾肥等农业措施有助于提高稻株抗逆性,减少水稻细菌性褐条病发生概率。二硫氰基甲烷乳油、强氯精粉剂、福尔马林、石灰水等可以用于种子处理。秧田或本田出现发病株、发病中心或老病区,台风前、受淹后,需要及时进行化学防治。常用的化学农药有噻枯唑、噻唑锌、络氨铜等。

  •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第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 段永平,陈寊,王金生,等.禾谷类作物细菌性褐条病病原菌的鉴定.植物病理学报,1986,16(4):227-235.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