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学 . 植物保护学 . 植物病理学 . 植物细菌病害 .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

/rice bacterial foot rot/
条目作者侯明生

侯明生

最后更新 2023-09-26
浏览 147
最后更新 2023-09-26
浏览 147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由玉米迪基氏菌(Dickeya zeae)引起的水稻的细菌病害。

英文名称
rice bacterial foot rot
所属学科
植物保护学

玉米迪基氏菌属迪基氏菌属,还可导致玉米细菌茎腐病。属革兰氏阴性细菌,不产生芽孢和荚膜。菌体单生,短杆状,两端钝圆,大小为(2.6~3.0)微米×(0.6~0.8)微米,周生鞭毛。生长温度为12~40℃,最适温度为28~32℃,低于12℃或高于40℃,不能正常生长。病菌致死温度为54℃,最适pH为6.8~7.0,pH低于4.4时,停止生长。在人工接种条件下,水稻细菌性基腐病菌除侵染水稻和玉米外,还可侵小麦、高粱、甘蔗、马铃薯、花生、大白菜、胡萝卜、凤仙花、萱草、象草和稗草等。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是危害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在中国南方水稻部分产区发生较为普遍,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上海、福建、海南、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和云南。1979年在日本首次报道,其后东南亚一些国家水稻产区均有发生危害报道。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中国福建省福鼎县发现,80年代后在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水稻种植区陆续发生。一般发病田块,产量损失10%~20%,重病田块达50%以上,甚至绝收。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以分蘖至灌浆期发病较重。播种后可造成烂种、烂芽,秧苗移栽本田后的典型症状为感病植株茎基部变黑腐烂,并伴有恶臭味,剖开茎基可见内壁呈湿腐状,手触有黏稠感。随着病情的加重,植株根茎处易折断。发病较轻时,同一稻丛中往往病株和健株混生。分蘖期发病,病株先表现为心叶青卷,随后逐渐枯黄,看上去似螟虫危害的“枯心苗”。暴雨或淹水稻田通常突然暴发,造成全田发病,引起大量死苗。圆秆拔节期病株叶片自下而上逐渐变黄,叶鞘近水面处边缘呈褐色,中间伴有青灰色长条斑。孕穗期发病,大多表现为病株失水青枯,形成枯孕穗、半枯穗和枯白穗,发病较重植株基部以上2~3个茎节呈黑褐色,并生有少量倒生根。

图1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危害水稻症状(侯明生摄)图1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危害水稻症状(侯明生摄)

图2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大田发病症状(侯明生摄)图2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大田发病症状(侯明生摄)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菌主要在病残体和稻草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来源,带菌稻蔸和病田土壤也是该病的初侵染来源。土壤或稻田水中的病菌主要通过受伤的叶鞘、根系及根茎部伤口侵入,也可从叶片的伤口和水孔侵入,灌溉水或流水可使病菌在田间或从上块田扩散至下块田,反复引起再侵染,从而导致病情不断加重。带菌种子在萌发过程中,造成幼芽变褐,幼苗生长势减弱,严重时甚至引起烂芽、烂种。秧苗生长期,随着病菌的不断再侵染,苗期即可发病。

秧苗移栽本田后,在水稻生长前期和中后期,田间的病菌大量繁殖和扩散,再侵染频率急剧增加,条件适宜时表现出典型的症状。病菌从根系伤口侵入后,先定殖于根组织内,逐渐向根茎基部转移,茎基部病菌最为集中,从稻株基部受伤的叶鞘或根茎部伤口侵入的病菌,也同样集中于茎基部。伴随细菌的大量繁殖,产生的某些毒素或有毒物质导致水稻植株基部逐渐腐烂。在分蘖期,水稻出现心叶枯卷;拔节和孕穗期,由于基部腐烂程度不断加重,感病植株不能正常成穗,或形成枯孕穗、半枯穗和枯白穗。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发生流行与田间菌源基数、品种抗感病性、栽培管理措施和气象因素关系密切,尤其是暴雨过后水涝稻田,往往导致病害在短时间内急剧暴发,造成病害严重发生。菌源因素是决定病害发生与否的前提条件。在老病区,田间越冬菌源基数与病害发生程度有一定相关性。通常上年或上季发病重的田块,残存在田间的菌源基数较大,当水稻移栽后,可引起分蘖前发病,随着菌源量的累积,条件适宜时,分蘖拔节期会出现大量死苗,从而进一步加重后期病情的严重程度。新病区病害的发生主要是种子带菌所致,其发生危害与种子带菌率有关。当种子带菌率高,外界条件有利于发病时,通常在当年就造成严重损失。

水稻不同类型或同一类型不同品种对细菌性基腐病的抗感病性存在明显差异。一般籼稻比糯稻抗病,早稻比中稻、晚稻抗病,杂交稻比常规稻抗病,粳稻最易感病。国际水稻所的IR系统品种抗性较好,斯里兰卡水稻BG系统多表现感病。中国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发生地区,尚未发现高抗或免疫的水稻品种。

气象条件是影响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发生危害的关键因素。在病区或发病田块,水稻生长期间遇暴雨、洪水或稻田淹水是导致病害突发或暴发的直接诱因。由于田间残存大量病菌,稻田淹水后,加速病菌迅速扩散蔓延,通过叶片伤口,水孔及植株其他受伤部位频繁侵染,加之稻株生长势减弱,抗性降低,从而使发病率和病情严重度急剧上升,引致大面积暴发成灾,造成严重损失。

农业栽培管理措施,尤其是肥水管理水平对病害发生危害的影响较为明显。重施或偏施氮肥有利于发病,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分次施肥可减轻病害发生。稻田长期深水灌溉、串灌或漫灌较浅水勤灌、湿润管理发病重,水稻生长后期田间过早断水,或缺水时间过长,也会加重病害发生。在水稻分蘖期适时适度晒田,在水稻生长中后期稻田保持薄层水或有水不见水,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害损失。此外,黏重土壤、稻飞虱、稻象甲等病虫危害严重的田块,通常会加重病情严重度。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具有偶发性、突发性和暴发性特点。大面积普遍发病后,施用化学药剂防治难以奏效。因此,该病的防控应采取降低侵染来源、选用抗病良种为主,加强栽培管理和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治理措施。

水稻收割后和春季整田时,及时清除遗留在田间的病残体,不用病稻草返田,可有效降低初侵染来源,是简便易行的防病措施。同时,无病区引种时,应注意种子带菌检验,控制种子传病,病区发病水稻品种不应外调作种用,防止病害进一步扩散。

利用抗病品种防病是最为经济安全的有效手段。在发病地区,水稻品种对细菌性基腐病的抗(感)病性存在明显差异。生产上表现抗性较好的品种主要有:荆两优19、Ⅱ优128、特优63、特优70、D优781、福两优2163、Y两优农占、博优713、博优752、丰优989、扬两优6号、协优930、盐粳9号、矮粳23、培杂981、培杂77等。发病地区可因地制宜推广使用。同时注意,对基腐病抗性好的水稻品种,往往易感白叶枯病。

在水稻秧田期和本田期,加强田间农业管理措施,尤其是合理的肥水管理,对控制或减轻病害发生具有明显效果。①培育无病壮秧。秧田整理平整、播种均匀、湿润管理、避免深水灌溉,有利于促进稻秧健康生长,增强秧苗的抗逆性。提倡旱育、机插、抛插和稀植浅插,可减少秧苗根系损失,降低病菌侵染概率。②合理施肥。施足基肥,早施追肥,注意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或迟施氮肥,促进稻株健壮生长,增强抗性。③科学管水。水是传病的重要媒介。水稻移栽后,实行浅水勤灌,分蘖末期适度晒田,后期保持干干湿湿,严防长期深水灌溉或大水串灌、漫灌,在发病地区或发病田块实行单灌或沟灌,可有效降低病菌侵染频率和病害扩散蔓延。重病田块实行水旱轮作,也具有一定防病作用。

适时化学药剂防治是控制病害发生和扩散蔓延的重要措施之一。发病地区应搞好种子消毒,秧苗期和本田期发病前及发病初早期用药,用80%的402抗菌剂2000倍液浸种48小时,或强氮精3000倍液浸种48小时,并配合起秧稍干后,用80%的402抗菌剂1000倍液浸根1~2分钟移栽,早期防病效果显著。大田期药剂防治应掌握在发病前施用,重点在分蘖拔节期和孕穗期施药。常用药剂主要有龙克菌(噻菌铜)、冠菌铜(氢氧化铜)可湿粉、氯乳铜和克菌康可湿性粉剂等。

  • 刘琼光,王振中,区伟明,等.水稻基腐病菌的越冬与侵染途径研究.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4(1):24-26.
  • 王金生,韦忠民,方中达.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病原及其致病性研究.植物病理学报,1984,14(3):130-133.
  • GOOTO M.Bacterial foot rot of rice caused by a strain of Erwinia chrysanthemi pv. zeac.Phytopathology,1979,69:213-216.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