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学 . 植物保护学 . 植物病理学 . 植物细菌病害 .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rice bacterial leaf streak/
条目作者陈功友

陈功友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170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170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由稻黄单胞菌稻生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引起的水稻的细菌病害。简称水稻条斑病。

英文名称
rice bacterial leaf streak
简称
水稻条斑病
所属学科
植物保护学

稻黄单胞菌稻生致病变种,菌体呈短杆状,大小(1~2)微米×(0.3~0.5)微米,单生,1根极生鞭毛,不形成芽孢和荚膜。在肉汁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圆形,周边整齐,中部稍隆起,蜜黄色。革兰氏染色阴性,能使明胶液化,使牛乳胨化,使阿拉伯糖发酵变酸,对青霉素和葡萄糖反应钝感等。条斑病菌具有胞外蛋白水解酶活性,生长适温为25~30℃。

除水稻外,条斑病菌还可寄生危害茭白野生稻和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野生稻包括辽宁杂草稻(O.  spontanea)、尼瓦拉野生稻(O.  nivara)、短叶舌野生稻(O.  breviligulata)、非洲栽培稻(O.  glaberrima,又称光身稻)等。Xoc寄生为害水稻,与水稻间不表现明显的“基因-对-基因”抗性关系。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主要分布在南亚国家、西非和中国华南稻区、台湾。在中国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初在珠江三角洲发现,50~60年代曾一度在海南、广东、广西、四川、浙江等省、自治区流行。80年代以来,随着杂交稻的推广和南繁稻种的调运,病区逐年扩大。除上述地区外,江西、江苏、安徽、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等省局部地区常有发生。

条斑病主要为害水稻叶片,有时也为害叶鞘。病斑发生与扩展限制在叶脉间,初为暗绿色水浸状小斑,后扩展成为黄褐色略带湿润状的条斑,长可达1厘米以上。病斑上常溢出大量串珠状黄色菌脓,干后呈小胶粒。条斑病病斑边界清楚,对光看呈半透明条斑。发病严重时条形病斑融合成不规则黄褐至枯白色大斑,严重感病稻田远望一片橘红色,似火烧状。水稻感病后,稻粒千粒重下降,穗粒数降低,并不能有效灌浆,一般减产6%~40%,病害严重时减产40%以上。

图1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田间危害状(陈功友摄)图1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田间危害状(陈功友摄)

图2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叶片症状(陈功友摄)图2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叶片症状(陈功友摄)

水稻条斑病菌主要在病田收获的稻谷、病稻草和自生稻上越冬,并成为第二年病害发生的主要初侵染源。带菌种子的调运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病菌主要通过灌溉水和雨水接触秧苗,从气孔或伤口侵入,侵入后在气孔下室繁殖并扩展到薄壁组织的细胞间隙。叶脉对病菌扩展有阻挡作用,故在病部形成条斑。病斑上溢出的菌脓,可借风雨、露滴、水流及叶片之间的接触等途径传播,进行再侵染。

在有菌源存在的前提下,条斑病的发生与流行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适宜、品种抗性差及栽培管理粗放等因素的存在。一般来说,粳稻较籼稻、糯稻抗病;常规稻较杂交稻抗病;小叶型品种较大叶型品种抗病;叶片窄而直立的品种较叶片宽而平展的品种抗病;叶片气孔密度较低及气孔开张度较小的品种抗病性较强。从水稻中还未发现抗条斑病的基因,但已从玉米中鉴定和克隆了抗条斑病的基因Rxo1。

同一水稻品种的植株在不同生育期的抗病性也有差异,苗期较感病,成株期较抗病。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的抗病性表现有很大差异,可能与各地病菌致病力差异有关。例如,IR8在中国以外地区为高感,在湖南为中感,广西为抗病。

水稻条斑病菌遗传上呈现多态性,有明显的致病力分化,但中国菌株的致病力弱于南亚国家来源的条斑病菌。条斑病菌可克服抗白叶枯病水稻品种的抗性,机理尚不清楚。

水稻条斑病发生流行要求高温、高湿条件,在气温25~28℃、相对湿度接近饱和时,最适合于病害发展。台风、暴雨或洪涝侵袭,造成叶片大量伤口,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和传播,易引起病害流行。不同年份间病害流行程度的差异主要决定于水稻成株期的雨湿条件。长江中下游地区于6~9月份最易流行。

稻田肥水管理不当是该病发生流行的诱发因子。氮肥、磷肥、钾肥施用比例不当,偏施、迟施氮肥都会引起稻株抗病性下降。此外,病田水串灌、漫灌或长期灌水、失水或干旱也有利于病害的扩展和蔓延。

水稻条斑病在中国是检疫对象,应加强检疫,严禁从病区调种,规范稻种来源,建立无病良种繁育基地,选用抗病品种。做好浸种消毒工作。加强田间管理,应用“浅、薄、湿、晒”的科学排灌技术,避免深水灌溉和串灌、漫灌,防止涝害;增施磷、钾肥,以提高植株抗病性,防止过量、过迟施用氮肥。台风和洪水过后,应立即排水。发病初期,及时开展化学防治,防治药剂参见水稻白叶枯病。

  •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第三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 JI Z Y, JI C H, LIU B, et al.Interfering TAL effectors of Xanthomonas oryzae neutralize R-gene-mediated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Nature Communications,2016.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