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党制以及一党领导制不同,一党独大制较具竞争性,其他政党也可以与独大党在选举中角逐选票或席位。虽然理论上参与竞争的其他政党都有执政的可能,但由于独大党长期的优势地位,其他小党很难打破一党独占政权的局面。因此,一党独大制下的政党竞争,很大程度上也内化为大党内部派系之间的竞争。
最早把一党独大制概念化的是法国政治学家M.迪韦尔热。他认为,一个政党取得优势是一个影响力的问题。他讨论了独大党(又译为“支配党”)的现象。根据迪韦尔热的定义,独大党具有顺应时代要求、掌握公共舆论、政党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特征。G.A.阿尔蒙德等在研究发展中国家政党分类中,把发展中国家政党体制分为了4类:独裁政党制、主导非独裁制、竞争两党制、竞争多党制。其中主导非独裁制则是政党独大制的体现。阿尔蒙德认为,主导非独裁制经常出现在民族运动成为争取解放工具的政体中。意大利政治学家G.萨托利把政党体制类型研究推向了顶峰。在其著作《政党与政党体制》一书中,他把一党独大制归纳到竞争性政党体制中。萨托利认为,独大党体制处于竞争性政党制度的边缘,虽然国家政权由一个政党长期垄断,但是国家权力更替的机制并没有被废除,在竞争的起跑线上,所有的政党都有同样的机会。
关于一党独大制的衡量标准,不同研究者给出的衡量指标也有所不同。J.布隆代尔认为,一党独大制的指标是,一个政党需要获取40%~50%选票,并且连续执政20多年。萨托利认为,一党独大制的标准是独大党在取得50%以上议席的情况下,连续3次赢得选举。A.普沃斯基在其合著的著作《民主与发展:1950—1990以来的世界各国政治制度与福利状况》中认为,独大党的衡量标准是连续赢得两次选举。G.W.考克丝则延长了独大党在执政时间上的指标,认为独大党应该是长期执政的政党,并且连续执政时间应该在30~50年。
一党独大制虽然是一种特殊的政党体制,但却也是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当今世界,一党独大制仍然占据着世界政坛的重要位置。据保守估计,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约有40多个国家是或者曾经存在过一党独大制。例如日本的自民党、意大利的天主教民主党、韩国的民主共和党等都曾经在国家政坛中长期执掌政权。这些政党都是连续执政40年左右,才被在野党利用其内部分裂或者腐败曝光等不利因素,终止了长期独大的局面。而新加坡的人民行动党更是自1965年新加坡共和国成立以来,一直是国家政权的执政党。即使是在第三波民主浪潮下,面对其他20多个反对党,人民行动党依旧维持着一党独大地位至今。除此之外,瑞典、马来西亚、以色列、南非、博茨瓦纳等国家也都出现了这种政治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