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仔细研究就对新闻进行渲染处理,通过夸张的图片、刺激性的描述、煽动性的大标题等手段,吸引读者的注意,追求轰动性的传播效应。这一术语由纽约出版社的编辑E.沃特曼发明,用来描述19世纪八九十年代到20世纪初美国纽约地区以J.普利策主导的《纽约世界报》和W.R.赫斯特主导的《纽约新闻报》为代表的“新新闻主义”报道风格。两大报纸曾先后刊登一个关于“黄孩子”的漫画专栏,并为争夺版权诉诸法院,使得“黄孩子”成为风靡一时的人物,也成为这两大报纸的象征。沃特曼将“黄孩子”与两大报纸的报道风格联系起来,杜撰了这一带有贬义的术语。
黄色报纸建立在煽情主义基础上,注重性、犯罪、丑闻、离婚、灾害和娱乐等方面的报道。在形式上,此类报道的典型的做法有:①使用大字号煽动性标题(黑体字或套红色印刷),经常对不甚重要的新闻加以渲染、夸张,整个报纸版面给人以耸人听闻的虚假感。②滥用照片,以至偷窃和伪造照片。③种种欺骗手段,如捏造访问记者和新闻报道,歪曲性的标题,假科学,假学术。④星期日增刊,登载彩色滑稽连环画和肤浅的文章。⑤标榜同情“受压迫者”,发动运动反对平民所遭受的欺辱。
埃文赫利娜·西斯内罗斯事件、德洛莫信件、“缅因号”事件,都离不开黄色报纸的歪曲和炒作,极大地左右了当时美国社会的舆论,煽动美国的民族主义情绪,成为美西战争的重要推手。在美西战争期间,两大报纸为提高销售量,竞争报道。战争结束后,黄色报纸因挑起战争受到广泛的指责,《纽约世界报》开始反思,有所收敛,但《纽约新闻报》唆使刺杀美国总统W.麦金莱引起人们公愤,受到人民的抵制,黄色报纸才逐渐衰落下去。
黄色报纸标榜同情弱者和普通大众,支持社会改革,勇于曝光美国社会的黑暗面,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国的进步。但是其违背道德、不择手段的报道方式,以及鼓动民族主义情绪、叫嚣战争的做法,严重违背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