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洋-太平洋暖池是板块构造运动的产物,1150万年以前,澳大利亚尚未向北漂移迫近印度尼西亚,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印尼海道完全敞开,太平洋西行的暖水可以注入印度洋,暖水无法在赤道西太平洋积聚。由于印尼海道关闭等构造变化,热带中-西太平洋及印度洋东部成为世界上暖水最集中的区域,称为现代印度洋-太平洋暖池,其核心区称为西太平洋暖池。
首页
[{"ID":42422,"Name":"理学"},{"ID":77124,"Name":"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ID":78185,"Name":"第四纪地质学"},{"ID":78212,"Name":"古海洋学"}]
. 理学 . 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第四纪地质学 . 古海洋学古暖池
/paleo warm pool/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181次
在地质历史时期,多年平均表层海水温度(SST)大于某个特定温度阈值(现代为28℃)的暖水区。
- 英文名称
- paleo warm pool
- 所属学科
- 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随着欧亚-澳大利亚-太平洋板块间的汇聚挤压,印尼海道趋于缩窄关闭。距今1100万~1060万年,印尼海道初始关闭,古暖池雏形在西太平洋出现。距今1060万~360万年,印尼海道关闭停歇,古暖池又趋于减弱或很不稳定。距今400万~320万年,一方面印尼海道闭合程度增强,西太平洋暖池强化;另一方面太平洋东侧的巴拿马地峡关闭阻碍了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的表层水交换,东太平洋上升流造成的冷舌发育,现代西太平洋暖池基本形成。大约距今160万年时,东太平洋温跃层水温显著降低、深度变浅,赤道太平洋的纬向不对称格局进一步加剧,最终形成上部水体温跃层西深-东浅的格局。
陆地冰盖、温室气体浓度和太阳辐射量等外部边界条件的变化,可以导致古暖池的剧烈变动。在10万年周期的冰期—间冰期旋回中,大陆冰盖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导致暖池面积和边界都发生周期性的扩张和收缩,而冰消期的暖池海温变化甚至领先于大陆冰盖体积变化,反映了暖池对轨道太阳辐射量的直接响应。在4万年的斜率周期上,暖池海温呈现整体性变冷或变暖的趋势。在2万年的岁差周期上,暖池SST最大值带及相关的热带辐合带的主轴位置呈现出周期性南北摆动,摆动幅度受季节性太阳辐射量的岁差变化。此外,在全新世以来的百年尺度周期上,太阳黑子活动变化也可以驱动暖池区表层和次表层海温的显著响应。
暖池是地球上储存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区域,也是地球表层气候系统的热源和引擎,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暖池特征变化甚至与人类起源和文明历史演变等过程也有潜在的联系。研究古暖池对于理解当前气候变化中的未解之谜以及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