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才能使子孙后代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概念,最先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被正式讨论。1980年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指出“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随后,中国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可持续发展战略被确定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2002年“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被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可持续发展突出以下维度:①发展的主题。发展是集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②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③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时应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样的发展机会,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④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
可持续发展3个原则:①公平性原则。本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和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公平。②持续性原则。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③共同性原则。各国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虽然不同,但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伦理机制:①对发展模式和道路进行价值论的评价和反思,探索造成这些问题的价值论上的根源。②要对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伦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