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新古典区域经济学理论,在市场完善的情况下,只要要素流动性是完全的但商品不完全流动,且给定初始的要素价格不均等,那么要素流动就会向使要素价格均等化的方向运动,最后达到消灭要素流动和使商品价格均等化的目的。这一结论建立在一些假设基础之上: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最优的资源区域分配能使全国利益最大化,要素价格均等,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即每个区域的任何产业的产值不可能在不减少另一区域的产值的基础上增加;运输成本与摩擦成本为零,不存在要素流动障碍。要素流动帕累托最优均衡条件有3个。①区域间要素价格相等,即对于任意的区域i和j,其对应的任意要素w的价格Piw=Pjw=P;②在每个区域每一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每种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marginal revenue product,MRP)相等,即对于任意要素w满足MRPiw=MRPjw;③所有区域的同质产品的价格相同,即对于任意产品m要满足Pim=Pjm。竞争能保证每种要素的价格等于其边际产值,而条件②与③能保证每个区域的每种要素的边际产值相等。
区际要素流动
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主要包括区际劳动力迁移、资本流动、技术传播与信息交流等。是区域相互作用的两种方式之一。
- 英文名称
- interregional factor mobility
- 所属学科
- 经济学
在现实中,上述假设与均衡条件是难以满足的,因而在这些假设与条件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无疑会遇到挑战。
第一,区域间企业竞争是在不完全的市场中进行的,除产品市场垄断外,还存在要素垄断,而且从全国利益最大化角度安排资源区域分配不一定于每个区域都有利。因此,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数量与方向要受各区域综合实力对比的影响。当竞争区域实力相差悬殊时,实力强大的区域有可能垄断收益高的要素的市场而实力弱的区域必然要保护本区收益率高的要素的流动。
第二,区际要素流动的运输成本与摩擦成本不可能为零。在成本不为零的情况下,要素的区际流动性是有一定限度的。运输成本、社会或心理障碍等都会限制区际要素流动,空间距离会增加要素收益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有关各区域潜在的要素收益率的信息不完全、制度刚性等也会妨碍要素的区际流动。因而,不完全流动的要素的价格不可避免存在区域差。事实上,一种要素的价格在各区域相等的情况是不常见的。只要存在区际要素价格差,投机就能获利,特别是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区域投机行为可能有助于也可能无助于区域利益增进。
第三,区域要素流动有可能不是减小而是增大区际要素价格差。城市密集地区由于存在聚集经济、外部性与良好的社会经济资本等,往往对各类要素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而且大量要素的流入又会进一步增加这类区域的吸引力,从而增加区域间要素收益率差而不是使其均等化。落后区域的人才与资本流入城市地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这种反常的流动会扩大区域差距,使区域经济关系越来越难以协调。
第四,即使是实现了前述3个均衡条件,各个区域从要素流动中所获取的利益也是不均等的,其原因在于各区域的要素禀赋结构与产出结构不尽一致。有些区域从中获取正利益,而有些区域从中获取的利益为负。即使是各区域都能获利,也存在获利程度不等问题。区际要素流动引起的区域利益增进差异是区域矛盾的一个潜在的诱因。
第五,一些要素的区际流动会受某些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如传统观念、民族分布、政治、军事等因素都可能会对要素的区际流动产生影响。这些因素影响下的要素区际流动是否合理本身并不是一目了然的。
总之,就像商品的区际流动一样,区际要素流动的潜在影响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认定任何形式的区际要素流动都有利于区域利益增进与区域关系协调。区际要素流动本身反映的区际行为关系可能是冲突也可能是合作。要素流动往往有利于发达区域而不利于落后区域,为促进区域合作与避免区域冲突,区域政策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即必须运用区域政策工具合理引导区域间要素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