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可见不良作用剂量水平除与目标物本身有关外,还与生物种属、暴露途径、暴露时间有关。对于同一化学物质,在使用不同生物种属、暴露途径、暴露时间和观察指标时,常得到不同的最低可见不良作用剂量水平。因此,在表示最低可见不良作用剂量水平时应注明具体试验条件。染毒剂量设计是影响最低可见不良作用剂量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同一化学物质在相同试验条件下,不同研究者设计的剂量间隔不同,可能得出不同的最低可见不良作用剂量水平。另外,最低可见不良作用剂量水平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检测手段的进步和更为敏感的观察指标的发现,该毒性参数也会得以更新。
最低可见不良作用剂量水平是一种化学物是否产生效应的分离点,相当于效应阈值,即低于该剂量时不会发生不良效应,而达到或超过该剂量时会发生效应。最低可见不良作用剂量水平是评价一种物质对机体损害作用的重要参数,当无法获得无可见不良作用剂量时,可利用最低可见不良作用剂量来制定健康指导值,进行风险评估,此时不确定性相对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