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供货物运输的设备即为集装箱,通常具有以下特征:①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可长期反复使用。②适于一种或多种运输方式载运,在途中转运时,箱内货物不需换装。③具有便于快速装卸和搬运的装置,特别是从一种运输方式转移到另一种运输方式。④便于货物的装满和卸空。⑤具有1米及其以上的容积,一般按吨或20英尺当量箱(TEU)统计。⑥按照确保安全的要求进行设计,并可防御无关人员轻易进入。
现代集装箱运输的思想起源于英国,并在欧洲率先发展。英国学者J.安德森(J.Anderson)于1801年提出将货物装入集装箱运输的构想。19世纪30年代以后,英国利物浦与曼彻斯特铁路公司开始组织跨洲(大陆)的集装化运输。1933年,法国集装箱国际局(B.I.C.)建立了第一代多式国际标准集装箱,1935年提出了第二代标准。欧洲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用的就是早期标准化的集装箱,这一时期美国的集装箱仍是非标准的。
集装化运输的出现虽已有几个世纪的时间之久,但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运输费用显著降低才有了快速发展。这也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家间贸易,并成为近代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手。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集装箱运输属于初始阶段,运输量主要分布在欧美经济较发达国家运量,市场上集装箱的标准不一。80年代,全球航运业摆脱了石油危机的不利影响后,集装箱运输重新走上了持续发展的道路。21世纪,集装箱运输在器具、作业流程等环节均已达到较高水平的标准化与自动化,海运集装箱船也进入了大型化阶段。各国为充分发挥集装箱运输的优势,不断强化港口后方公路、铁路和中转场站以及车辆、船舶的配套建设,突破传统运输方式的“港到港”概念,以便将集装箱运输延伸至内陆地区,实现集装箱的“门到门”运输。2014年,全球集装箱量约为3660万TEU(transmission extension unit),且40英尺箱数量首度超过一半,这些集装箱约90%为中国制造。
与集装箱运输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是集装化,即利用各类集装器具和捆扎索夹具,将成件包装货物和散裸装货物组合成集装单元进行运输。在这种方式下,可根据货物的具体性质、形态来设计和制造集装器具。集装器具造型简便,材料可因地制宜、因货制宜,而且成本较低、投资少,集装器具甚至还可折叠、分解,空载时更便于堆码和回送。实际上,集装化运输是集装箱发展的基础。针对更大范围、更大批量、更多跨方式转运环节所开展的集装器具的标准化,形成了后来的国际标准集装箱运输。标准化后的容器,由于需要考虑适合在集装箱船、铁路平车、半挂卡车等不同方式中的运输,其尺寸也经历了不少改革和优化。现代集装箱一般具有编号并可用计算机系统追踪其轨迹。
集装箱运输的优点主要包括:便于机械化装卸,尤其货物运输过程中的跨方式换装,最大程度地避免运输过程中的货物损失与损伤,而机械化装卸也摆脱了对码头人工装卸的依赖,提高了港口作业效率,缩短了运输时间,减少了货损货差。集装箱运输的缺点主要包括:由于货物性质的差异,标准化的集装箱的重量与空间资源难以同时得到很好利用;另外,由于集装箱分属不同企业,集装箱卸载后一般需运回至出发站场;因此回程空箱的利用及运输组织可能增加集装箱运输对资源的占用,从而增加集装箱的运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