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作。屈原(前340/前339~前278?),名平,字原。据汉以后各家之说推断为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出身于楚国贵族,楚怀王时曾任左徒。因其政治主张受到权贵们的反对,遭谗毁而被黜为三闾大夫,顷襄王时再遭流放。最后自沉汨罗。
本诗是屈原作于楚怀王二十年(前309)前后流放汉北之时。关于“惜诵”的含义,历来解释繁多。王逸认为:“惜,贪也;诵,论也。”洪兴祖:“惜诵者,惜其君而诵之者。”(《楚辞补注》)清人戴震谓:“诵者,言前事之称。惜诵,悼惜而诵言之也。”(《屈原赋注》)即以悲伤之情痛惜往事。今人游国恩认为有“诤谏”意(《楚辞论文集》)。清代林云铭《楚辞灯》释“惜”为“痛”,同《惜往日》之“惜”,“诵”比“矇诵”。今人姜亮夫等从之。综合众说,篇题当作“痛切进谏”之意。
本诗开篇即说明写作意图:“惜诵以致愍,发愤以抒情”,并以神灵为誓,以鉴其心。即而观照自己忠君遭谤,反被疏离为赘疣的处境,不禁发出“待明君其知之”的呼喊。作者分析自己“先君后己”“专君无他”一心不豫的心志,其实是被众人所仇而招祸的原因,自己“迷不知宠之门”。以忠获罪反遭人耻笑,愤懑之至又无处申说。进退无处之间,内心更加失意迷乱,因而郁闷惘然。现实无奈如此,作者又想起往昔梦中登天受阻,厉神二占其梦,更加明白“忠以造怨”的世态常情,奈何国君蒙蔽,进退维谷,又不忍自我放任,苦痛至极,无奈唯有洁身自保。卒章乱辞复申自己保持人格,以实现理想的志愿。
本诗是屈原遭人构陷被放远地而作,内心苦闷孤寂,又痛惜怀王不明,发愤陈情之作。因此,全篇从头至尾直抒胸臆,情思难以自抑而反复痛惜,再三告诉。一方面,作者赤诚孤直的人格与世俗宠态相背离,导致作忠造怨;另一方面,他又绝不肯改节易志以从俗,内心情感由苦闷一步步走向痛苦之极。本篇无论从构思、结构、情感基调上看,皆与《离骚》相近,可视作是《离骚》的雏形,但无《离骚》叹逝自绝之意,虽孤寂而深往,而“犹有期望切盼之思”,可知其作于《离骚》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