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线外侧为单相区,内侧为两相区。溶线一般是由于两种组分差别较大、非理想混合而造成的。在溶线内部,单相溶液倾向于因热力学不稳定性而发生出溶,分解成成分有别的两相。两相的成分代表一种组分在以另一种组分为主的相中的溶解度。溶线一般具有最高点或最低点,并在此处闭合。该点称为最高会溶温度/压力或最低会溶温度/压力。在地球科学中常见的例子,包括钠长石-钾长石体系的溶线(出溶形成条纹长石),富水流体-硅酸盐熔体体系的溶线(溶线闭合后形成成分介于富水流体和硅酸盐熔体之间的超临界流体),岩浆不混溶等。
首页
[{"ID":42422,"Name":"理学"},{"ID":77124,"Name":"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ID":78221,"Name":"地球化学"},{"ID":147326,"Name":"实验地球化学"},{"ID":147527,"Name":"水岩作用"},{"ID":147529,"Name":"水热系统"},{"ID":147531,"Name":"溶线"}]
. 理学 . 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地球化学 . 实验地球化学 . 水岩作用 . 水热系统 . 溶线溶线
/solvus/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117次
在温度-成分或压力-成分相图中将一个均一的溶液相(包括固溶体)与两相共存区域分割开来的曲线。
- 英文名称
- solvus
- 所属学科
- 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