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38年,K.H.施托克斯[注]就曾猜想薄膜中高分子链c轴取向垂直于薄膜表面,可能与高分子链发生近邻折叠有关。随着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合成出高密度聚乙烯,1957年A.凯勒在溶液中生长出高密度聚乙烯规则的片层状单晶,并根据电子衍射分析结果,正式提出了高分子结晶的折叠链片晶模型。根据折叠链片晶模型,可解释高分子球晶结构和串晶结构。
2003年,高分子片晶生长前沿的链内次级成核模型提出,解释了高分子结晶发生近邻折叠的起源。2016年片晶生长的动力学协同控制机理进一步提出,用于解释片晶生长前沿有限的近邻折叠长度现象。
按照布拉维-夫里德耳(Bravais-Friedel)定律,高分子片晶的生长外形反映了内部晶体结构的对称性特点。但实际单晶生长习性也受各种因素的干扰。例如,聚乙烯近邻折叠端在片晶表面发生相互拥挤,导致折叠茎秆的平行堆砌发生倾斜,片晶面也因此而发生三维单晶翘曲甚至在球晶中扭曲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