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 . 战略管理 . 〔战略管理理论〕 . 资源基础观

动态能力理论

/Dynamic Capabilities View/
条目作者周长辉

周长辉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350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350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探讨企业如何整合与重构自身资源基础,以在动态变化环境中取得竞争优势的理论视角。

英文名称
Dynamic Capabilities View
所属学科
工商管理

根植于关于组织惯例、核心竞争力、组织刚性与组合能力等研究,动态能力视角将资源基础观的应用扩展到了动态市场环境下。

20世纪90年代,D.J.蒂斯(David J. Teece,美国), G.皮萨诺(Gary Pisano, 美国)和A.顺(Amy Shuen,美国)提出了动态能力的概念, 将动态能力定义为企业整合、构建与重组内外部竞争力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动态能力是具有多维结构的。D.J.蒂斯等给出了动态能力的内容框架: 1过程(Process),企业协调与组合资源的方式; 2定位(Position),企业难以交易的知识资产与互补性资产的组合; 3路径(Path), 企业所采取或者继承的演化路径。企业的动态能力依赖于企业的资源基础与早期的发展路径,具有复杂性和难以复制性,可以使企业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

在D.J.蒂斯等1997年里程碑式的著作之后, 2000年, K.M.艾森哈特(Kathleen M. Eisenhardt,美国)和J.A.马丁(Jeffrey A. Martin, 美国)重新界定了动态能力的概念,不同于D.J.蒂斯对于动态能力抽象的概念化,K.M.艾森哈特和J.A.马丁将动态能力视为一系列特定的并且可识别的组织过程。K.M.艾森哈特和J.A.马丁认为,虽然动态能力具有异质性和路径依赖性,但在不同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的共性。动态能力在适度动态市场和高速动态市场的表现形态是不同的:在适度动态市场,动态能力与传统意义的组织惯例(Routines)的概念相似;在高速动态市场,动态能力是简单的、高度经验性的、不稳定的并且结果不可预知的组织过程。此外,M. 佐罗(Maurizio Zollo,法国)和S. G.温特(Sidney G. Winter,美国)从组织惯例的角度出发,将动态能力定义为一种通过学习而得到的稳定的集体活动模式,通过它,组织可以系统地创造与调整其运营惯例以追求更高的效能。S.G.温特区分了动态能力与普通能力:企业通过普通能力获得短期生存,而动态动力指拓展、修改或者创造普通能力的能力。

2007年,为了更好的解释动态能力的来源,D.J.蒂斯进一步将动态能力分解为三个方面:1感知与塑造机会和威胁(Sensing); 2抓住机会(Seizing); 3通过加强、组合、保护以及重构企业的有形与无形资源以保持竞争优势(Reconfiguring)。D.J.蒂斯的框架承认了管理者的认知在动态能力发展中微观基础的地位。S.A.扎赫拉(Shaker A. Zahra,美国)等学者亦强调管理决策的作用,认为动态能力是主要决策者以其预见并认为适当的方式重构企业的资源和惯例的能力。

关于影响动态能力的前因研究,从高管团队的角度,R. 阿德内尔(Ron Adner,美国)和C. E. 赫法特(Constance E. Helfat,美国)发现在面对相同的行业环境时,高管的动态管理能力对于企业的绩效差异有重要的解释力,这种管理能力包含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管理者认知三个方面。此外,在组织层面,对失败的包容性、资源冗余等也被认为是影响组织动态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组织学习是引导动态能力发展的内在机制。动态能力从组织隐性的经验积累过程与显性的知识表述与知识编码活动的共同演进中产生。S.A.扎赫拉等学者进一步提出,组织即兴学习、试错,实验与模仿在动态能力演进中具有重要作用。K.M.艾森哈特和J.A.马丁认为在高速变化的市场中,经验式的学习比有准备的学习(Learning before doing)更为有效:管理者需要处理实时的信息和情景,并且不断地在选择决策与实施决策中迭代。作为组织学习的核心概念,吸收能力亦被视为一种动态能力,是影响企业创造和调配必需的知识以构建其他能力的能力。

学者们对于动态能力与绩效的关系存在分歧。D.J.蒂斯认为动态能力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但也有学者意识到动态能力并不直接导致竞争优势或者高绩效,因为动态能力并不总是难以模仿且发展动态能力需要相关的组织成本。关于动态能力与绩效结果的实证研究,总体上表明动态能力与绩效结果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动态能力更完善的企业倾向于进行资源获取及商业化活动并更可能在这些活动上取得成功。同时,学者们关注环境的动态程度对动态能力与绩效之间关系的权变影响。

在实证研究中,学者们多采用K.M.艾森哈特和J.A.马丁对动态能力的定义, 关注与企业资源基础或组织惯例改变相关的某一类动态能力的发展, 例如, 产品创新与新的产品市场进入,收购,联盟,或者退出等。亦有学者分析企业如何同时学习与发展收购、合资以及剥离活动相关的动态能力。

动态能力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理论视角, 学者们尚未对动态能力的内涵达成一致的认识与测量标准。在21世纪初, 中国学者开始关注动态能力的概念与研究。一方面, 对动态能力的概念维度进行探讨, 开发了中国情景下的动态能力的测量维度和量表。另一方面, 中国学者也在尝试将动态能力的框架应用在组织创新以及国际化等实证研究中。总体来说, 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 处于经济快速变革发展的环境下, 动态能力的理论视角对于引导中国企业变革与发展的相关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注意的是, 动态能力的概念相对宽泛, 实证研究尚未成熟。在进行动态能力相关研究时,学者们需要基于已有理论研究, 清晰阐释动态能力在其具体研究情景中的内涵、外延与机制。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