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学 . 测绘学 . 大地测量学 . 空间大地测量学 . 行星大地测量学

行星参考框架

/planet reference frame/
条目作者李金岭

李金岭

最后更新 2024-12-05
浏览 169
最后更新 2024-12-05
浏览 169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行星参考系的具体实现,通常指原点位于星体质心、与星体固连的参考架,用于星体表面制图或自转运动研究。

英文名称
planet reference frame
所属学科
测绘学

“行星卫星制图坐标系与自转要素”工作组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IAU)于1976年成立,1985年成为IAU、IAG联合工作组。该工作组自1980~2007年已经发布了10份报告,将太阳系天体按照形状规则性和自转稳定性区分为行星与卫星、彗星与小行星两组,介绍和推荐其体固参考架的实现方式、自转要素确定等。

一般地,体固参考架基于星体平均自转轴,经度起算原点基于固体表面特征(比如陨石坑),自转要素描述了体固参考架与国际天球参考架(ICRF)的转换关系。对于行星及其卫星,位于太阳系不变平面北侧的自转极称为星体的北极,其方向在ICRF中由赤经赤纬表示。如图所示,设为北天极,为星体北极,表示赤经零点,天赤道与星体赤道的交点。则的赤经为,星体赤道对天赤道的倾角为。若为星体选定的经度零点,即为本初子午线,于是一旦确定了,即的弧长,则得到了星体固连参考架。若星体均匀自转,将随时间线性变化。若星体自转轴存在进动,将引起的时变。在图的定义下,若随时间增大则星体为顺向自转,反之为逆向自转。若缺少观测信息,一般假设自转轴垂直于轨道面,且对于许多卫星均假设其自转周期与轨道周期相等。

的值确定了星体本初子午线在历表中的位置。若星体不存在可观测的固定表面特征,由的采用值定义本初子午线,且不再改变。但其速率可依据观测予以更新,原则是尽量做到本初子午线的历表位置在星体固体表面固定。

星体体固参考架图星体体固参考架图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