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西省忻州市西北部(见图),山西省、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3省交界处。截至2018年末,辖文笔镇、楼子营镇、刘家塔镇、巡镇镇4个镇,鹿固乡、前川乡、单寨乡、土沟乡、旧县乡、沙坪乡、社梁乡、沙泉乡、赵家沟乡9个乡。南北长约56千米,东西宽约35千米,面积131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5.00万(2018),以汉族为主。地区生产总值107.14亿元(2018)。县人民政府驻文笔镇。
河曲县
中国山西省忻州市辖县。
- 英文名称
- Hequ Xian
- 行政归属
- 山西省忻州市
- 面积
- 1317平方千米
- 主要民族
- 汉族
- 人口
- 常住人口15.00万(2018)
- 著名景点
- 岱岳庙、海潮庵、北元护城楼、石径禅院、龙口瀑布、河曲黄河大堤
- 平均年降水量
- 388毫米
- 年平均气温
- 7.9℃
县境春秋属晋地。战国为赵地。秦汉属太原郡。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置郡,名河西郡。南北朝时属北魏。唐隶太原。五代北汉,属岚州。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建火山,同下州。金贞元元年(1153)置河曲县。元宪宗七年(1257)省州县入保德州。明洪武二年(1369)仍置县。清雍正二年(1724)改隶保德州。1914年置道,属雁门道。1927年废道,直属山西省。1937年全省划为七个行政区,河曲属第二行政区。1946年雁门行署撤后直属边区行署。1949年属忻县专区。1959年河曲、偏关、保德合并为河曲县,7月又分为三县,属晋北专区。1961年属忻县专区。1967年属忻县地区。1983年属忻州地区。2000年属忻州市。
县境属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势东高、西低,东部最高达1500多米,西部黄河沿岸仅800米左右。境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地貌破碎复杂,按地貌类型大体可分为黄河沿岸川谷阶地区、东部南部土石山区、中部黄土丘陵沟壑区3个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春季温暖干燥,夏季炎热多雨,秋季短促凉爽,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气温7.9℃,平均年降水量388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706小时,年平均无霜期150天。河境内地表水属黄河水系,直接注入黄河的有县川河、朱家川河、南曲沟、邬家沟的4大支流,有中小沟37条注入黄河。地下岩溶水资源充沛。河曲县野生植物有12科265种。野生动物有野鸡、山雀、雁、鹰、兔、黄河鲤鱼等。矿藏主要有煤、铁、铝土、石灰岩等,煤储量120亿吨,铁矿储量15.6亿吨,铝土矿储量1.79亿吨,石灰岩储量601亿吨。
主要粮食作物有糜子、高粱、谷子、玉米等,经济作物有芝麻、辣椒、大蒜等。农业经形成以瓜果蔬菜、脱毒马铃薯、优质杂粮3大产业为主的发展格局。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74亿元(2018)。工业形成煤、电、化、建4大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主要产品有精煤、铝矾土、电能等。建有河曲县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8.93亿元(2018)。旅游业发展迅速,以黄河旅游带为主体,突出黄河特色,深度开发娘娘滩、龙口峡谷、西口古渡、民歌二人台等核心资源,建成在中国黄河旅游中具有影响力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河曲县地处山西省、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能源金三角的中心地带,被神府煤田、准噶尔能源富集区、朔州工业区、河东煤田等大工业包围,境内有神朔铁路、朔准铁路、黄河龙口大桥、韩河公路、沿黄公路和府谷至河曲公路桥等便利交通网络,使河曲融入晋陕蒙金三角区域经济板块,是承接呼和浩特、包头、湖北、榆林、忻州、朔州经济发展辐射力的枢纽带。
名胜古迹有岱岳庙、海潮庵、北元护城楼、石径禅院、龙口瀑布、河曲黄河大堤等。河曲民歌、二人台与河曲河灯会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北方民歌之乡、中国最具有文化风情旅游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