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南部(见图)。截至2018年末,辖鹅城镇、杜家村镇、康家会镇、丰润镇4个镇,堂尔上乡、中庄乡、双路乡、段家寨乡、辛村乡、王村乡、神峪沟乡、娘子神乡、娑婆乡、赤泥洼乡10个乡。南北长约68千米,东西宽约58千米,面积203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6.20万(2018),以汉族为主。地区生产总值33.65亿元(2018)。县人民政府驻鹅城镇。
静乐县
中国山西省忻州市辖县。
- 英文名称
- Jingle Xian
- 行政归属
- 山西省忻州市
- 面积
- 2037平方千米
- 主要民族
- 汉族
- 人口
- 常住人口16.20万(2018)
- 著名景点
- 静乐文庙、静居寺石窟、天柱山景区、管涔山景区、风神山景区和汾河景区
- 平均年降水量
- 380~500毫米
- 年平均气温
- 7℃
静乐县境内早在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春秋属晋地。战国为赵地。秦属太原郡。西汉高祖元年(前206)始置县,名汾阳,属并州太原郡。隋开皇三年(583),移岢岚县治于三堆旧城。隋朝大业四年(608)改称静乐县,以边境静乐为名。县以嘉言命名,有宁静安乐之意。唐初属河东道;武德四年(621)置管州;开元二十九年(741),废州,以县属河东道炭州。宋属河东路,熙宁三年(1070)宪州废,后隶属威州;十年(1077)又复置宪州;政和五年(1115)赐名为汾源郡;明洪武二年(1369)罢州复置静乐县,属太原府。清雍正二年(1724),改隶雁门道忻州。1912年属雁门道。1949年撤销晋绥边区行署,属陕甘宁边区政府昔西北行署六专署。1949年属忻县专区。1959年属晋北专区。1961年复属忻县专区。1967年属忻县地区。1983年属忻州地区。2000年属忻州市。
静乐县属于黄土高原陆地山地型地貌,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高差大,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地貌破碎复杂,大体可分为土石山区、黄土丘陵区、河川区3种类型。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十年九旱,昼夜温差大,春季干燥,夏季暖热,秋季多雨,冬季寒冷。年平均气温7℃,年降水量380~500毫米,全年平均日照时数2864小时,全年无霜期120~135天。境内以汾河、东碾河、西碾河、鸣河、双路河、万辉河、岔上河、扶头会河为主的8大河流呈网状分布,均属黄河流域的汾河水系,汾河纵贯全境40余千米。地表水平均年径流量1.55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900立方米,属晋西北黄土丘陵区的富水区域。野生植物资源有黄芩、柴胡、觉参、黄芪、冬花等。野生动物资源有野猪、野羊、褐马鸡、野鸡、野兔,以及野生鸟类等。矿藏主要有煤、铁、铝、矾土、石英、云母、花岗岩、大理石、钾长石、石灰岩等,铁矿总储量48万吨,煤田总储量260亿吨。
农业发展已形成莜麦优质小杂粮基地,胡麻油料基地、枸杞种植推广基地、玫瑰种植推广基地的农业发展格局,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莜麦、玉米、高粱、谷子、豆类等,经济作物有胡麻、菜籽、枸杞、玫瑰等。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02亿元(2018)。工业形成以煤炭、铝矾石开采为主的采掘业,以水泥、砖瓦、预制件为主的建材业,以及焦化、发电的传统产业,包括风电、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产业。主要产品有煤、水泥、机砖、地毯、铝矾土熟料等。建有静乐县工业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24亿元(2018)。文化旅游产业已初具规模,对外形象逐步显现,观光旅游人数日益增加,形成“一个中心、四大景区、旅游特色村”的旅游发展格局,带动全县经济快速发展。静乐县区位优越,交通便捷,距忻州89千米,距太原81千米,距北京400千米,地处太原都市圈,是晋西北交通枢纽。境内宁静铁路连通太兴线、同蒲线、朔黄线,太原—佳县高速公路、忻州—保德县高速公路2条高速公路横贯县境,忻黑线、宁白线、忻五线、康北线网络分布。榆襄铁路(陕西榆林—忻州定襄)使静乐县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
名胜古迹有静乐文庙、静居寺石窟、天柱山景区、管涔山景区、风神山景区和汾河景区等。静乐剪纸、静乐道情是静乐县的传统文化品牌。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
静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