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4卷,本纪12卷,列传45卷,考3卷,世家及年谱11卷,四夷附录3卷。北宋欧阳修撰。记载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907~960)53年的历史。原名《五代史记》,为与薛居正撰《五代史》相区别,故称《新五代史》。
在二十四史中,它是唐代以后唯一的私修史书。薛史五代分叙,该书则将五代融而为一。其本纪连叙五代,诏令全删去,事迹简净。传皆用类传,创立家人、死节、死事、一行、唐六臣、义儿、伶官、宦者、杂传等传目。专在某代为官者,则列入某代大臣传,如卷二一《梁臣传》;死节传、死事传均为忠臣事迹,但据忠诚程度分为二等列入两类传;唐六臣传皆唐末大臣助朱温篡唐者,名为唐臣,意在讽刺;杂传指历仕各代,无类可归者,实为贬斥。十国称为世家,并有《十国世家年谱》。关于典章制度,只有《司天考》(大体相当于历、天文、五行志)、《职方考》(主体为州属沿革表)二考,较简略。《四夷附录》记契丹、奚、吐浑、鞑靼、党项等族事迹。
该书文字简洁流畅,材料多本《旧五代史》,加以删削,并兼采小说、笔记资料,特别是十国部分,补充了薛史之缺,两书可互相参考。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明令立该书于学官,从此大行于世。书原有欧阳修门生徐无党注,多发挥义例。宋吴缜撰《五代史纂误》,纠举《新五代史》谬误,原本已佚,今辑存3卷,清人多有续补。清彭元瑞、刘凤诰《五代史记注》,引书200余种,皆可作此书的补充和订正。
《新五代史》传世旧本较多,著名者有:傅增湘、周暹递藏号称北宋实为南宋之残本;傅增湘藏南宋建阳刻本,卷十八《汉家人传》末有识语“庆元五年鲁郡曾三异校定”,正文小注有“曾三异校定曰”语,也可能是建阳重刻曾校本,百衲本即影印此本;杨守敬从日本购归的南宋小字本,贵池刘世珩玉海堂覆刻;元宗文书院本,《中华再造善本》影印。明南、北监本、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崇文书局本等亦多见。1974年中华书局点校本《新五代史》以百衲本为底本,参校明清诸本,2015年出版修订本,又通校以宋元诸本,是较好的整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