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学 .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 政治地理学 . 地缘政治学 . 中国现当代地缘政治思想

中国现当代地缘政治思想

/Chinese contemporary geopolitical thoughts/
最后更新 2023-10-25
浏览 208
最后更新 2023-10-25
浏览 208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结合中国的实践,研究政治决策、战略谋划与中国特殊国情、地理上的国际环境之间相互交织互动关系,为达到革命与建设任务而提出的以弱胜强、以智取胜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缘政治战略思想、地缘军事政策方针组成的地缘政治思想战略的指导规律。

英文名称
Chinese contemporary geopolitical thoughts
所属学科
地理学

1921年中国共产党登上中国政治舞台至今的近百年现当代时期,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和习近平等为代表的革命政治家、军事与外交战略家,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地缘战略思想之精粹,发展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缘政治战略思想、地缘军事政策方针组成的地缘政治思想战略的指导规律称为中国现当代地缘政治思想。

毛泽东自从参加革命以来,在南征北战的过程中,对中国的地理环境特征了如指掌,运用自如于中国革命战争与建设的实践。地理不仅影响了毛泽东的思维方式,也影响了他的思想内容。而毛泽东对中国最持久的贡献是他的思想。即包括地缘政治战略思想在内的毛泽东战略思想。毛泽东地缘政治思想战略体系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起始、形成、发展,完善于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创新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毛泽东在大革命时期的1926年夏,主持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并亲自讲授“地理”课程,谈及学习地理与革命工作的关系。要求学生除对全国性的地理概况有所了解,主要对本省的山川形势,人情风俗习惯,以及地理上给予政治的影响等问题。这是毛泽东对地缘政治思想战略之萌生。他在参与作战活动时,提到“地理”同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都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客观因素;“地域”(指地理空间区域)是决定不同战争指挥规律的重要条件。这是毛泽东把地理与政治、地理与军事结合思考的地缘政治思想战略之发端。上述两者结合乃是毛泽东地缘政治思想战略研究之起始。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于1927年9~10月,上井冈山,到赣南、闽西,至1930年上半年的工农武装斗争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创造了“在农村建立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思想。实乃为中国革命的地缘政治思想战略之表述。关于如何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地缘政治思想战略,主要有:①要建设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农民(主要是贫农、下中农)为主体的,能执行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军队。②要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广大农村,具备有很好的群众、有很好的党、有相当数量的红军、有便利于作战的地势、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等条件的山地、平原地和河湖港汊地的地理空间区域,去创造红色政权区。把农村造成先进的、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伟大革命阵地。这是“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在革命战争时期创造了十几块根据地(后改为解放区)。③刘伯承军事家指出“我们的战略是以面对点线的战争”,就是说从1927~1949年间,实施的是以广大农村的“面”,对敌人占据中心城市之“点”与交通干线的“线”之作战。④毛泽东科学地分析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的双方力量对比特点,提出“中国革命战争是持久的”战略判断。因此必须实行“持久胜敌”唯一正确的战略方针。持久作战就是“以土地(空间)换时间”,“积小胜成大胜”的战略。⑤实行人民战争,弱军对强军作战,必须贯彻“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思想,主张“诱敌深入”“后发制人”战而胜之的方针。在战略上要藐视一切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一切敌人,“站在自卫的立场上”,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人先犯我,我后犯人”的态度,采取“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方针,粉碎敌人的进攻。这些就是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为核心的地缘政治思想战略形成的标志。

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制定全面全民族抗战路线,提出驱逐日本侵略者出中国领土的地缘政治任务。在“持久胜敌”战略思想指导下,采取“敌进我进”方针,在敌后根据地,基本上开展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作战,实行战略上持久的防御战与战役战斗上速决的进攻战相结合的方式,打败日本侵略者。毛泽东在解放战争初期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核心是控制东北,建立战略根据地。确定先是“歼敌为主,略地次之”,后提出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提出“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的战争中之人地关系观,意思是“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的用兵理念。进入战略进攻,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正确选择战略方向和三大决战战场。揭穿了国民党集团“划江而治”分裂图谋,即作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决策,解放了全国大陆。这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地缘政治思想战略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代革命战略家,创造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为核心的地缘政治思想战略,在22年波澜壮阔又艰难辉煌的年代,指导各次革命战争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打倒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的国民党反动政权。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蒋介石于1949年12月退踞台湾岛)

毛泽东指出在1927~1949年间实行的“在乡村聚取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的时期已经完结。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作重心放在与国内外各方面“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和文化斗争”以及“外交斗争”。此外,东亚战略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战败的日本被美国单独占领为其亚太的军事基地。朝鲜半岛分别成为了大韩民国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中南半岛越南成立民主共和国,老挝也成立了王国联合政府等。

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者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习近平等根据国际战略格局和东亚地区战略形势的演变、中国国情特征、对中国安全威胁的状况,分析和判断敌友关系,适时地提出了包括保卫国家安全和地缘政治思想战略与国际关系地缘政治思想战略的新型国家地缘政治思想战略体系。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毛泽东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必须“建设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富强的新中国”。为保护人民的利益,必须“加强人民的陆海空军,巩固国防,保卫领土主权完整”,“绝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政策方针是寸土不让,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国家安全地缘政治思想战略。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依然“要分辨真正的敌友”这个严肃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由于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和苏联、东欧诸国、朝鲜、越南、蒙古等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它们成为中国人民的朋友。而美国政府奉行敌视中国政策。毛泽东说:“对中国的威胁主要来自美国的好战分子。他们侵占中国的台湾和台湾海峡。”对中国推行“西化、分化”战略。美国是中国最直接的敌人。另有西方欧洲及亚洲的若干国家,追随美国,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也成为中国的间接敌人。

美国从哪个方向威胁中国安全?毛泽东从近百年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军事地理环境分析,指出“中国人民的敌人是在东方”,美国会走侵略中国的老路。“它要把三把尖刀插在我们身上,从朝鲜一把刀插在我们的头上,以台湾一把刀插在我们的腰上,把越南一把刀插在我们的脚上。天下有变,它就从三方面向我们进攻。”就是说,美帝国主义将从中国东部的海域与相连之半岛等地侵犯威胁中国的安全。中国怎么办?毛泽东指出:“中国的主要注意力和斗争方针是在东方,在西太平洋地区。”周恩来针对上述态势发表讲话:“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我们“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必须同美帝国主义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中国从东北、华东、华南三个方向,针对美国帝国主义进行战略反击。①在东北方向: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进行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半岛,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直接交火作战。收复了北朝鲜全部领土,把战线推进到“三八线”附近,给予美国侵略者沉重打击,实现了朝鲜停战。抗美援朝战争我方取得决定性胜利,达到了援朝邻邦和保家卫国的战略任务。②在华东方向:1958年8月至1959年1月,发起了“直接对蒋,间接对美”的隔海炮击金门之战。既惩罚了金门蒋军和阻击了蒋军对大陆沿海的骚扰破坏活动,又震惊威慑了美国,揭穿了其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分裂图谋。保卫了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③在华南方向:中国进行了从1950~1954年的援越抗法,1965~1975年的援越抗美以及1962~1978年的援老抗美三场斗争。应越南和老挝政府和人民的请求,中国与法国、美国军队虽没有直接交火,但给予越南、老挝两国提供了大量武器装备和后勤军需物资,派出军事顾问、训练军队,建设国防工程,担负防空与扫雷等任务。在越南、老挝军队和人民的抗击之下,打败了美国侵略者,取得了抗美救国正义战争的胜利,并对保卫祖国南方疆域安全起到重大作用。

中国在西南方向进行了保卫西藏与新疆领土安全的中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在东北的乌苏里江进行了保卫珍宝岛地区的中苏边界自卫反击作战,均获得作战胜利,维护了国家安全。在南海方向,为捍卫海洋权益,于1974年1月,进行了保卫西沙群岛自卫反击的海上战斗。此外,1988年3月,中国在南沙群岛的永暑礁执行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赋予建设海洋水文气象观察站任务之际,越南军队在赤瓜礁等岛礁挑衅侵犯。海防部队赢得了“3·14”赤瓜礁战斗的胜利。既保卫了永暑礁的建设,又乘机控制了南沙群岛的渚碧礁、南薰礁、华阳礁、东门礁、赤瓜礁和美济礁等共7个岛礁的主权。同时在上述岛礁进行填海造陆成岛工程,扩大了陆地面积,建设军民两用的各项相关设施,改变了南海海域的战略形势,使中国获得了直接驻军南沙群岛的军事优势,在保卫南海海洋国土及海洋权益中起到十分重大的作用。

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针对美帝国主义等侵略者威胁中国安全进行反侵略战争和自卫反击作战,均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在毛泽东老一代战略家领导下,保卫了国家主权独立、领土统一完整、安全发展利益。

包括:①毛泽东提出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战略,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利和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基础上”。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方面,周恩来倡导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强调世界上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思想。坚持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的方针,坚决支持亚非拉地区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积极援助同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经济建设。同欧美等国家发展平等友好的相互尊重的新型国家关系。在解决国际争端等问题时提出“一切问题应通过谈判来解决,打仗的办法不好”,“我们愿意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存在的问题”。在解决中国与周边国家相关争议问题中,提出了“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建议。总之,坚持反对强权政治与霸权主义,反对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国家安全,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以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少数主要敌人,设法战而胜之。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永远不会威胁别人,不搞扩张,永远不称霸。②毛泽东提出“中间地带”论战略思想。毛泽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分析,提到在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这里有欧、亚、非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统称为“中间地带”。毛泽东又根据国际战略形势的变化,于1963~1964年谈道:“我们现在提出这么一个看法,就是精确分析有两个中间地带: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日本也属于第二个中间地带”。③毛泽东于1974年初,完整地提出了崭新的“三个世界”(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的地缘政治思想战略理论。他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又说:“美国、苏联原子弹多,也比较富;第二世界,欧洲、日本、加拿大,原子弹没有那么多,也没有那么富,但是比第三世界要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毛泽东还说:“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只能跟一些比较穷的国家在一起。”

“三个世界”战略划分思想,改变了以往由社会政治制度和阶级斗争观点来区分敌友,而以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关系所处的地位、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以及维护国家利益角度,区分不同战略阵线。指出美苏两霸属第一世界,主张争取同第二世界发展友好关系,强调亚非拉第三世界的重大作用。中国在第三世界中起中流砥柱地位。指明了中国在国际政治军事斗争中,依靠第三世界,争取第二世界,坚持反对第一世界两个超级大国霸权主义的方针,为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民以及制定正确的对外政治军事战略提供了理论指南。

毛泽东“三个世界”战略划分思想,一直沿用到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国际原有战略格局(即两极格局)急剧变化。我们认为“三个世界”战略划分的依据,区分敌友的标准,对超级大国(即指到处对别国进行侵略、干涉、控制、颠覆和掠夺,谋求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国家)作出科学界定,以及按照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依然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和强大的生命力。

在当前形势下“三个世界”的战略格局有所变化,已经发展为变动性的“三个世界”(即多极世界)了。即如今“第一世界”是指美国这个“唯一的全面的真正的全球性的超级大国”。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顽固坚持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推行独霸全球的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搞排他性军事同盟体系,实施“丛林法则”与各种“制裁”措施,与中、俄及世界各国人民为敌。凡此证明它仍然是当代战争的根源。欧洲的英国、德国、法国等,亚洲的日本,包括北美的加拿大和大洋洲的发达国家。它们与美国利益一致时,实行追随美国的政策,有时为了自身利益,则与美国拉开距离,这对于国际战略格局的发展是有利的。现今的第三世界,当然还是亚非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它们中的大多数国家,政治上相对稳定,经济上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诞生了一批新兴力量经济体,如金砖国家。他们坚决反对霸权主义的侵略与威胁,又主张改革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联合国中发展中国家增加到190多个成员国。它们的力量日益壮大,呈现了区域性的联合反霸趋势,有利于推进世界和平稳定发展。中国与第三世界建立起政治平等互信,经济合作发展,文化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依靠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争取第二世界国家和人民,相信在反对第一世界美国超级大国的共同奋斗中,终将获得最后胜利。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对世界战略形势进行客观的分析,认为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以促进各国发展也是有可能的。他从1984~1992年多次谈到和平与发展之战略大事。“我看世界现在存在两个最根本的问题。第一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当今世界不安的根源来源于霸权主义的争夺,它损害的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利益。第二是南北问题。”“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中国话说“天下”无非是指四个方面,就是东南西北,一个是东西问题,一个是南北问题。东西问题就是战争与和平问题,南北问题就是经济问题。

和平与发展这个带全球性问题,邓小平仅用地理方位“东西南北”四个字来概括。“东西问题”是指涉及东西方关系的战争与和平问题。它是直接涉及人类的生存问题,与世界的命运密切相关。在冷战时期,“东西方关系的关键是苏联和美国的关系……”。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仅剩下一个超级大国美国。它到处对别国进行侵略、干涉、控制、颠覆和掠夺。美国霸权主义与东方国家(俄罗斯、中国、西亚与北非等)之间的反“围堵”、反“遏制”、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它已成新的东西方关系的和平与战争威胁问题。

“南北问题”是涉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即第一世界的超级大国美国与第二世界的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大多数位于北半球北纬30°以北地域;第三世界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主要集中在南半球地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亦即南北关系问题。邓小平非常明确地把南北关系问题界定为北方发达国家和南方一大批穷困的关系问题,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取得的‘发达’,总是带有对穷困、不发达国家的剥削关系”。此外,发展中国家相互之间的经济关系,亦即南南合作问题。他后来指出:“南北问题不解决,就会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障碍。解决这个问题当然要靠南北对话。我们主张南北对话。不过,单靠南北对话还不行,还要加强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合作,也就是南南合作。”邓小平强调:“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会明了发展问题既是发展中国家自己的责任,也是发达国家的责任。”发展问题“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政治问题”。

邓小平用“东西南北”四个字的地理词义,阐述了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战略问题。这是地理与政治相互结合,形象地反映了世界上各种战略力量相互矛盾斗争的地缘政治思想战略内容的体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总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中国的新时代将可能对世界造成地缘政治影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社会迫切呼唤新的全球治理理念。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三个世界”与邓小平“东南西北”的国际关系地缘政治思想战略,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重大课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全球治理的国际关系地缘政治思想战略之中国方案。这是当代中国外交在国际关系方面的重大战略构想,已列入《中国共产党党章》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之中,并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热烈反响,已经写入联合国文件。

习近平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命运前途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应该是一家人。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他指出:①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则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②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③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④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⑤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中国为贯彻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地缘政治思想战略,提出:①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突出提到中美之间需要确立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发展合作、管控分歧的关系。同时,坚定不移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其他发达国家发展友好合作。②建设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发展结伴不结盟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将以周边和大国(俄罗斯等)为重点,以发展中国家为基础,以多边为舞台。中国把建立各种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确定为国家之间交往的指导原则,已同180多个国家建立了伙伴关系,实现对大国、周边和发展中国家全覆盖,使得中国的朋友圈遍天下。③中国陆上有14个邻国,海上与8个国家相近。“无论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相互关系看,周边对中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要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同时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亚、非、拉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积极推动与非洲、拉美国家之间实现新的更大发展。④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地缘经济思想战略,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把“一带一路”建设与构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紧密结合起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推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与耦合,形成陆海内外联动,共谋发展事业。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地理空间区域,西向亚欧非大陆挺进,东跨太平洋登陆拉美,辐射全球。把“一带一路”建设成和平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⑤构建世界和平的地缘“普遍安全”战略。中国主张,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安全保障,各国要同心协力,妥善应对各种威胁和挑战。习近平推出要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以及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理念。“共同”,就是要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安全。“综合”,就是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合作”,就是要通过对话合作促进各国和地区安全。“可持续”,就是要发展和安全并重以实现持久安全。总之,各国只有合作谋安全、求稳定,以安全促和平,谋发展,以对话协商互利方式,才能共同应对挑战,实现持久和平。中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中国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世界的建设者。

综上所述,中国革命政治家、军事与外交战略家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与习近平,在中国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与时俱进提出的一系列地缘政治思想战略,不仅指导中国胜利前进,也指明了国际社会建设和谐世界的未来前景。中华民族将加快走近全球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