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学 . 美术学 . 亚非拉美术 . 西亚美术

波斯细密画

/Persian miniatures/
条目作者田谧

田谧

最后更新 2023-08-09
浏览 172
最后更新 2023-08-09
浏览 172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一种精细描绘的小型绘画。又称伊朗细密画。

英文名称
Persian miniatures
又称
伊朗细密画
所属学科
美术

波斯细密画最大特色在于画面细节的精致、细腻,通常作为手抄本插图或者独幅作品的形式收录于画集中。作为伊朗传统艺术中最重要的门类之一,对属于伊斯兰细密画传统的土耳其细密画、南亚次大陆的莫卧儿细密画等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波斯时代,细密画主要作为书籍的插图和封面、扉页徽章、盒子、镜框等物件上和宝石、象牙首饰上的装饰图案。题材多为人物肖像、图案或风景,也有风俗故事。多采用矿物质的颜料,甚至以珍珠、蓝宝石磨粉作颜料。细密画在13世纪起开始有显著的波斯风格,在蒙古人入侵后吸收了中国绘画的一些方法而注意运笔和山水画程式的运用,在15和16世纪达到顶峰。

13世纪的波斯细密画来自不同的艺术中心,如巴格达、摩苏尔和赖城等地。因这些城市都在塞尔柱王朝境内,所以这些城市的细密画通称塞尔柱画派。13世纪上半叶绘制的《加林抄本》是已知最早的波斯细密画之一,属于巴格达风格。13世纪下半叶,蒙古人的入侵带来中国艺术的强烈影响。塞尔柱画派转向一种新的东方风格。

 1220~1258年,蒙古人入侵中亚地区,中国绘画技法在伊朗地区普遍传播,波斯细密画和小亚细亚以西的伊斯兰国家的绘画在风格上逐渐分道扬镳。1258年统治伊朗的伊尔汗王国把大不里士作为首都,它成为波斯细密画新风格的摇篮。代表大不里士画派最高峰的作品是1330~1340年绘制的菲尔多西《王书》,今仅存30页细密画。画中人物服饰带有蒙古人样式,背景衬托着中国式山水,笔法苍劲瘦削。

菲尔多西《王书》菲尔多西《王书》

14世纪中叶贾拉伊尔家族统治整个伊拉克和波斯中西部,控制不了大不里士,热心支持书籍艺术发展。贾拉伊尔时期的画家吸取东方艺术的某些因素,为15世纪的帖木儿王朝艺术打下基础。

设拉子是波斯南方的一个重镇,它更多地继承了伊朗的民族传统。统治者穆扎法尔是著名的诗歌和绘画保护人。四部带有插图的《王书》,于1330~1393年间绘制。它们保持着浓厚古波斯风格,人物排成一线,互不重叠。底色衬托着红色或黄色。云彩、山川、树木均几何图案化,是画面空间的填充物。设拉子画派的主要特征是追求平面装饰效果,讲究色彩的协调关系,不追求空间深度。

帖木儿的孙子伊斯坎达尔于1409年成为设拉子的统治者。这时期的细密画把大不里士和设拉子两种风格结合起来。

赫拉特城在帖木儿王朝后期已是重要的书籍艺术中心。1485年左右,赫拉特画派达到繁盛阶段。代表画家毕扎德在15世纪末创立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把波斯细密画提高到新的水平。他把中国绘画和拜占廷艺术的某些因素巧妙地同化于本民族的土壤中。在构图上重视各种几何图形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关系,通过方形、半圆形、菱形等图案的配合,形成节奏感。在色彩上讲究统一色调,既丰富又典雅,颇有韵律。他善于选用伊斯兰艺术中的书法和植物纹样,增强画面精微的装饰效果。他采用散点透视,利用平面的剖视角度,既表现室内场面,同时又表现室外景色,人物的比例相应缩小,但是面部表情、服饰、动态刻画十分精微、细腻、生动。如作于1488年的《在清真寺中讨论问题的神学家们》《清真寺内景》(均藏开罗埃及皇家图书馆)都属于毕扎德盛期作品。在生前,他的作品就不断被人临摹,成为当时最流行的范本。毕扎德在1494年赫拉特伊斯梅尔征服以后为萨法维王朝服务,成为皇家图书馆的负责人。

萨法维王朝时期是波斯绘画史上黄金时代。萨法维时期的艺术繁荣与当时统治者的保护和支持密不可分。当时最有代表性的画家是A.米拉克和S.穆罕默德,他们都是毕扎德的学生,也是S.塔赫马斯普的绘画老师和密友。米拉克善于描绘装饰性图案,穆罕默德偏爱东方风格的画面效果。萨法维王朝前期艺术,诸如《穆罕默德升天》插图等,也被称作大不里士画派,具有宫廷绘画的华贵豪奢的特点。主要作品有1537年绘制的《王书》,1539~1542年的内扎米的《五卷诗》,贾米的《七宝座》和哈菲兹诗集插图。

S.阿拔斯即位后迁都伊斯法罕,他建造了很多宏伟的建筑物,绘画上也出现了繁荣象。伊斯法罕画派追求优雅秀丽,注重柔美的线条表现力,给人以甜润秀丽的艺术感觉。阿拔斯是该画派的首领,他的影响甚大,代表了当时的风尚。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