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至唐末逐渐强大,五代时建立政权,后改称辽。契丹与奚均出自东胡,西汉时东胡为匈奴所破,退保鲜卑山,北魏时,始见契丹族名。原分八部,居潢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之南,黄龙(今辽宁朝阳)之北。常以名马皮毛贡献北魏,并进行贸易。唐贞观二年(628)契丹首领摩会率其部落背突厥附唐。此时,契丹已形成部落联盟,君长出自大贺氏。648年,契丹诸部皆请内属,唐廷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治所初在今内蒙古库伦旗一带,后迁巴林右旗南),以其首领窟哥为都督,封无极县男,赐姓李氏。又置羁縻州十,各以其部落首领为刺史。契丹有别部首领孙敖曹,唐武德四年(621)附唐。其曾孙孙万荣,武周垂拱(685~688)中为归诚州刺史,万岁通天(696~697)中,与其妹婿松漠都督李尽忠(窟哥之后)并为唐营州都督赵文翽所侵侮,遂举兵杀文翽,据营州反,进攻河北地区,屡败唐军。武则天征发大兵讨之,借奚及突厥之助,始得平定。是后,契丹附于后突厥。唐开元三年(715),其首领李失活来附,唐廷复置松漠都督府,以失活为都督,封松漠郡王,玄宗又以甥女杨氏为永乐公主妻之。其后,契丹首领可突干再次叛唐,唐为防御契丹,加强东北边防兵力,建立范阳、平卢两节度,重用胡人安禄山,结果酿成安史之乱。肃宗至德(756~758)年间,契丹与唐保持朝贡贸易关系,但亦受崛起于漠北的回鹘控制。9世纪中叶回鹘破亡,契丹又归顺唐,唐赐以“奉国契丹之印”。
契丹本分八部,八部大人每三岁推一人为盟主。唐贞观(627~649)时,盟主常为大贺氏,730年,遥辇氏取代大贺氏。9世纪60~70年代,部落渐盛,征服邻近部族如奚、室韦等。907年,耶律氏代遥辇氏为盟主,废除首领选举制。916年阿保机称王,建国号契丹;947年改称辽。
契丹创制了自己的文字。920年阿保机制定了大字,迭剌制定了小字。在辽朝皇帝陵墓里发现了刻在墓志铭上的小字,还没有完全解读。契丹文字后亦为金朝袭用。
1125年,辽为金所灭,契丹人多归附于金;一部分人则于辽亡前一年(1124)随耶律大石西迁,建立西辽(哈剌契丹,1124~1218)。后契丹人多融入其他中国北方民族。
契丹国势曾远及中亚,故中世纪中后期西方许多国家多以契丹指北部中国,这一名称因13世纪蒙古的西征,进而指称全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