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俄罗斯莫斯科的一个犹太家庭,卒于美国明尼苏达州。赫维茨的家族起源于波兰,曾居住在俄属波兰(Congress Poland,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俄罗斯帝国先后吞并的波兰领土),在“一战”中流离失所。赫维茨出生后不久随家庭迁往华沙。1938年,赫维茨获得波兰华沙大学法学硕士学位,之后先后在英国伦敦和瑞士日内瓦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他移民到美国,在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继续学习,1941年先后在马萨诸塞州理工学院和芝加哥大学担任美国经济学家P.A.萨缪尔森和波兰经济学家O.R.兰格(Oskar Ryszard Lange,1904-07-27~1965-10-02)的研究助理。1951~1988年在明尼苏达大学任教。2007年凭借机制设计理论,与美国经济学家E.S.马斯金(Eric S. Maskin,1950-12-12~)和R.B.梅尔森(Roger B.Myerson,1951-03-29~)共享诺贝尔经济学奖。
首页
[{"ID":42417,"Name":"经济学"},{"ID":55996,"Name":"经济学"},{"ID":137923,"Name":"信息经济学"},{"ID":137941,"Name":"〔信息经济学家〕"},{"ID":137942,"Name":"〔国外信息经济学家〕"}]
. 经济学 . 经济学 . 信息经济学 . 〔信息经济学家〕 . 〔国外信息经济学家〕赫维茨,L.
/Leonid Hurwicz/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164次
(1917-08-21~2008-06-24)
波兰裔美国经济学家。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
- 英文名称
- Leonid Hurwicz
- 出生日期
- 1917-08-21
- 去世地点
- 美国明尼苏达
- 出生地点
- 俄罗斯莫斯科
- 去世日期
- 2008-06-24
赫维茨用经济学模型为经济制度的分析提供了新的框架,阐述了激励机制如何影响社会的每一个人。他发展了激励相容理论,强调了个体激励的作用,认为计划经济必将灭亡。同时,在他的机制设计理论中,赫维茨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规则决定了资源的分配,而最有效率的市场机制是复式拍卖。
多年来,鉴于其在经济学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赫维茨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呼声一直居高不下,但屡屡遗憾地失之交臂。在2007年,赫维茨终于成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也成为当时诺贝尔奖所有奖项中最高龄的获奖者。外界评价他虽然没有任何经济学学位却不妨碍他问鼎美国总统奖和诺贝尔经济学奖,成为全球知名经济学泰斗的传奇,赫维茨的故事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