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经济这一概念自20世纪60年代提出,70年代逐渐兴起,90年代得到重视发展,21世纪后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关注的焦点之一。当代信息经济的发展具有数字化和网络化两大特征,因而信息经济被越来越多地称为数字经济或网络经济。
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F.马克卢普(Fritz Machlup,1902-12~1983-03)在《美国知识的生产和分配》中首次提出“信息经济”概念。1977年,美国经济学家M.波拉特(Marc Porat)把信息业列为继农业、工业、服务业之后的第四产业。1985年,美国企业家P.霍肯(Paul Hawken)在《未来的经济》中提出,信息经济的根本特征是信息价值在经济运行中超过纯物质价值而占主导地位,信息经济是一种以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技能贯穿于社会活动的新型经济形式。1996年,美国学者D.泰普斯科特(Don Tapscott)在《数字经济时代》中,通过论述美国信息化普及后产生的新经济体制,首先提出了数字经济的概念。201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信息经济测度》报告提出,“信息经济由内容创建行业以及保证内容的输送与显示得以实现的信息通信技术(ICT)行业的经济活动构成。信息经济表现的是ICT更广泛意义上的影响”。2017年,联合国《信息经济发展报告》认为,信息经济除了包括信息和通信技术经济外,还包括因数字技术应用与赋能产生价值的各种活动而形成的经济形态。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对信息经济进行研究和测算,其中以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创始人乌家培教授为代表。乌家培在《经济信息与信息经济》提出,信息经济以信息技术为物质基础,以信息产业为部门构成,以信息活动作用的强化为主要特征。2006年以来,国家信息中心发布《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内容涉及中国信息经济发展概况的介绍。2014年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也发布了《中国信息经济研究发展报告》等研究成果。
信息经济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信息经济指直接利用信息进行生产或服务从而实现经济价值的经济形态,包括ICT以及各种数字服务和平台经济服务等信息直接产生价值的生产活动。广义信息经济包括使用数字技术应用与赋能产生价值的各种活动,催生了算法经济、智慧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型经济模式。
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相比,无论是狭义信息经济还是广义信息经济,都呈现出快速变化的创新性与复杂性特征,这与当代信息经济所依托的信息基础设施及其社会化广泛创新与应用密切相关。信息基础设施成为信息经济的社会物质基础,信息经济不能脱离信息基础设施而独立发展。随着信息经济的发展,信息基础设施的内涵与外延也变得更为广泛,既包括原有的信息基础设施,也包括对物理设施的信息化改造。除互联网外,先进机器人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和数字支付系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成当代信息经济的重要技术支撑体系。
当代信息经济的创新性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性密切相关。大数据成为信息经济创新性的关键要素,正如农业时代的土地、劳动力,工业时代的技术、资本一样,数据成为当代信息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成为社会主体的重要战略资产,关系到社会主体的经济安全。数据驱动信息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成为企业、区域乃至国家创新发展的关键形式和重要方向。当代信息经济的复杂性也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同人类行为,特别是决策行为相结合而带来的高度不确定性密切相关。
首先,信息经济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间具有替代关系,也具有互补关系,前者体现在信息经济的发展对部分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的直接替代,后者体现在信息经济催生新的农业和工业生产部门,以及信息经济与传统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的相互补充。其次,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特征,导致当代信息经济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呈现出两面性,如互联网增加了高技能劳动力的工资和就业,但降低了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即互联网与高技能劳动力之间存在互补性,与低技能劳动力之间存在替代性。在宏观层面,信息经济一方面促进了劳动力在分工结构内和跨结构间的优化配置,扩大了市场容量,提高了经济剩余和劳动者人均收入,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与产业组织运作效率;另一方面,也快速提高了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与产业组织运作的复杂性,如扩大社会不平等程度或形成更为严重的信息经济鸿沟(数字鸿沟),使信息经济的发展对劳动者的认知能力和劳动技能、政府信息经济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此,政府需要重新审视和规划面向当代信息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虽然经济体由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或过渡过程中由于市场或政策缺陷可能会导致福利恶化,但如果创新合理的税收和转移支付等政策工具,信息经济发展依然会促进更为合理的资源配置和形成更高效率的产业组织,从而为社会带来总体的帕累托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