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
首页 . 历史学 . 考古学 . 隋唐宋元明清考古 . 明清考古 . 遗址

明长城

/Great Wall of Ming Dynasty/
条目作者罗哲文

罗哲文

最后更新 2023-09-13
浏览 693
最后更新 2023-09-13
浏览 693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中国明代北部地区的军事防御工程。又称边墙。

英文名称
Great Wall of Ming Dynasty
所处时代
明代
保护等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布时间
1961
批次
第一批

西嘉峪关,东达鸭绿江,横贯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辽宁等省、市、自治区,全长8851.8千米,是现存历代长城遗迹中最完整、最坚固、最雄伟的实物。1949年以前,对明长城的研究大都只停留在文献史料上,仅对个别关口、城堡遗址进行过考察。1952年郭沫若提出了要维修长城重要遗址的意见,文化部、文物局派专家对居庸关、八达岭、山海关、嘉峪关等长城、关隘进行了勘查设计与维修。1956年对明长城的全线进行了初步普查,各省、市、自治区公布了重点地段或关隘、墩堡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国务院将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嘉峪关、平型关等处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国家文物局和文化部又组成4个小组,对明长城全线进行实地勘查,并发现河北滦平沙岭口(今称金山岭)、北京怀柔慕田峪等处保存得较好的长城地段。

图1 明长城九镇位置示意图图1 明长城九镇位置示意图

修筑明长城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统治者的骚扰。明朝自始至终对北方防务的建设非常重视。长城、关隘、墩堡的修筑工程,在明朝的270多年中几乎没有中断过,逐步形成了“九边”分区防守,分段管理和修筑长城的制度。据《明史·兵志》记载,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明长城对于明朝政权的巩固,北部地区农牧业生产的安定,国家的安全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在防务布局上采取列镇屯兵,分区防守。在修筑工程上采取分区、分片、分段包修。如1952年在居庸关、八达岭城墙上发现的明万历十年(1582)的石碑上就记载着长城的包修办法

明朝为了便于对长城全线的防务管理和修筑,将全线分为九镇。委派总兵(亦称镇守)官统辖,又称为九边重镇。其总兵驻地和所辖长城的地段如下:①辽东镇。总兵驻地在辽阳(今辽宁辽阳),后又移驻北镇(今辽宁北镇)。所管辖的长城南起今丹东东北鸭绿江边,西至山海关,全长975千米。此镇长城到明朝中期以后即很少修葺,大都没有包砖,遗迹保存较少。②蓟镇。总兵驻地在三屯营(今河北迁西)。管辖的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灰岭口,全长600多千米,是现存长城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段。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创建的骑墙敌台,改进了长城的防御工事,不仅增强了防御能力,而且也使长城更加壮观。其主要工程就在这一段上。③宣府镇。总兵驻地在今河北宣化。管辖的长城东起居庸关,西至西浑河(在山西大同东北),全长 511.5千米。宣府镇长城位于明朝都城的西北,形势十分重要,所以城墙十分坚固,有的地方有内外九重城墙。兵力配备也很雄厚,总镇之下,分作四“路”防守。④大同镇。总兵驻地在山西大同。管辖的长城东起镇口台(今山西天镇东北),西至鸦角山(也称丫角山,在今山西偏关东北),全长335千米。⑤太原镇。又称山西镇。总兵驻地在偏关。管辖的长城西起山西河曲黄河岸边,经偏关、老营堡、宁武、雁门关、平型关、龙泉关、固关而达黄榆岭(山西和顺东),全长 800余千米。其作用是为了加强都城的防御,因其在大同、宣府两镇长城之内,所以又称内长城。这一镇的长城极坚固,并有石墙,有些地方石墙多达20多重。⑥延绥镇。又称榆林镇。总兵驻地在榆林堡(今陕西榆林)。管辖的长城东起清水营(今陕西府谷),西至花马池(今宁夏盐池),全长885千米。⑦宁夏镇。总兵驻地在今宁夏银川。管辖的长城东起大盐池(今宁夏盐池),西至兰靖(今甘肃皋兰、靖远),全长1000千米。⑧固原镇。总兵驻地在今宁夏固原。管辖的长城东起陕西靖边与榆林镇长城相接,西达皋兰与甘肃镇相接,全长约500千米。这镇的长城也有好几重。⑨甘肃镇。总兵驻地在今甘肃张掖。管辖的长城东起金城(今兰州),西至嘉峪关祁连山下,全长800余千米。

九镇所辖长城的总长度合计6300余千米。此为文献记载长度,实际长度还不止此。

长城由各种城、关、隘口、敌台、烟墩(烽燧、烽火台)、堡子、城墙等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据《明史·兵志》记载,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外统之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

城墙是主要建筑工程,6000多千米的城墙把成百座雄关隘口,上万个烟墩、敌台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古代建筑工程史上的奇观。城墙的结构有砖、有石、有砖石合筑、有泥土夯筑,有劈山墙、山险墙、木柞墙、边壕等。城墙的高低宽窄,随地形的情况和险要形势而异。凡山高地险处,城墙略低窄一些;平地或冲要处,则城墙高大宽阔。北京八达岭长城城墙(关城附近),平均高约7~8米,墙基宽约6~7米,墙顶宽约5~6米。城墙断面下大上小呈梯形,城墙顶部内设宇墙,外设垛口,宇墙高约1.2米,垛口高约1.8米。垛口上有瞭望口和射孔。在城墙内侧隔不多远就有一个券洞以供守城士卒上下。八达岭和整个蓟镇长城的墙身均用整齐的条石砌筑,内填碎石和灰土。墙顶、垛口和宇墙则用条砖和方砖铺砌,较之以往各个时代的长城,在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上都有很大的改进。

墙台和敌台在城墙之上,隔200~300米有一个突出墙外的台子称作墙台,与城墙的高度相当,墙台上有房屋,称作铺房,是守城士卒巡逻时遮风避雨之所。敌台又称作敌楼,跨建在城墙之上。有两层或三层的,守城士卒可居住在里面。在敌台内可储存枪炮、弹药、弓矢之类的武器。

图2 八达岭明长城隘口图2 八达岭明长城隘口

烟墩即秦汉以来所称之亭、燧、烽燧、烽火台等,是一种利用烽火、烟气以传递军情的建筑物。白天燃烟,夜间放火。烟墩的形式是一个独立的高台建筑,设于高岗、丘阜或平地孤回转折之处,以便互相瞭望、传递信号。高台之上有守望用的房屋和燃烟放火的设备。台子下面还有守卫的房屋和羊马圈以及仓房等建筑。烟墩的设置有4种:一是设在长城两侧的;二是向长城以外伸展的;三是向内地都城联系的;四是与邻近州县、关口、路、镇联系的。大约每隔2.5~5千米设一台。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